国内关于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官产学协同机制研究现状综述与发展动态

2015-07-09 21:49:16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现在我国,官产学协同机制和工程硕士培养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的切入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l)官产学合作机制

经过进一步的文献筛选与整理,目前关于官产学合作机制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政府一高校一企业一体化系统

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的一体化系统长效机制是解决当前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三方合作需要政府引导,企业的合作、学校的服务。具体来说是,高校作为育人主体、企业协助培养、政府牵头的一体化系统,三者在相互合作中产生共同利益,三方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弥补另外一方的资源不足,形成资源优势互补,针对人才培养达成的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其的特点总体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战略合作性,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基于共同利益为基础,资源优势互补,三者全方位长期并深入有效合作,达到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第二,协同性,政府、企业和高校高度合作,加强互动,强调整体性。第三,创新性,政府、高校和企业不断发掘和加强其主体创新性,建立三方的创新互动合作模式,在创新性和互动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去构建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教育模式。

②官产学合作机制

官产学合作培养机制的研究,从宏观上说,产业界和高校基于某种共同利益的驱使,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建立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向”“共赢”机制,政府在官产学合作中起到监督、引导和保障作用,对引导、组织、推动、协调和刺激官产学合作顺利有效的开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4J。从微观上说,官产学合作机制是指政府、高校和企业首先树立起三方利益共享、三方互赢的合作理念,在这前提下,根据各方对人才和资源的需要,促使三方为不断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各方在合作中平等、有效、深度沟通,内在建立官产学运行机制,将三方的合作层次提升到新高度,以获取良好的效果。

官产学合作机制被细化为产生机制、知识转移机制、治理和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产生机制,作者将其细化为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动力机制,合作筛选机制。首选讨论政府、企业和高校是如何走到一起,即官产学是如何产生的。由于市场的需求,企业对于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欠缺,同时又想追求利益,高校具备科研创新能力,亦想寻求经济利益,寻求社会价值,这些内外在动机机制将三者结合。

(2)产学研合作教育

提到官产学合作教育就不得不提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模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开始就得到众多学者的注意和肯定。产学研合作各方怀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共同组成产学研联合体。其结合点可能很多,但比较集中体现双方利益的主要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发展。企业的发展要靠高质量的人才和科技进步,而这正是大学的优势。双方在科技上的合作,既可以使高校直接为企业服务,又可以使高校从中获得企业对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支持。

有学者指出“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国策”。张炼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大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能力;对于高校,可以推动全方位教学改革、促使高校管理动态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校企的互惠互利。石火学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总结为以下几种模式。

对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合作模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起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必须依靠来自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内在积极性,而这种内在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除去自身需求外,还必须有赖于政府是否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否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为企业和高校搭建合作的平台。但是缺乏系统的、专门的研究,缺乏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不足以回答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

(3)工程硕士培养

目前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的研究具有一定规模,通过查阅近年相关资料发现,对于工程硕士培养的文献多集中在分析培养模式优缺点、课程设置、如何处理工学矛盾、招生制度、论文选题、教学管理、中外工程硕士教育模式比较并总结其特点进行对策探讨等问题。

王东红、刘东等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针对中国部分由代表性的工程硕士培养机构和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这些单位和机构对工程硕士的主要培养模式,他从校企合作模式、实践基地模式、高端人才工作站等主要培养模式做了实证分析,对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并探索对策。以期对我国的对中国部分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和企业的调研,对校企合作培养、教学基地培养、工作站培养以及校内集中培养等主要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晓燕等通过实证研究。张海英主要从微观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当前工程硕士培养基本符合工程硕士教育的设置原则,原则上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依然存在着培养过程不到位、生源单一、理论脱离实际操作、培养方式不灵活、服务面向过窄等教育功能狭隘的问题。顾建民、张海英等通过对美国工程硕士做了概述,介绍美国工程硕士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模式的多样性特点。上官剑对中美工程硕士教育做了比较研究,就中美工程硕士教育发展、课程模式和工程硕士的招生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另外周晓娅、康飞宇、彭建平也就中美工程硕士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4)官产学与工程硕士培养

国内关于宫产学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多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提出基于三螺旋理论培养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指出培养环境和三螺旋理论的关系,进而阐述了培养环境中,政府、大学和企业在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并说明了如何在新模式中突出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孙翔东、姚纬明在三螺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双三螺旋,阐述了双三螺旋理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将双三螺旋分为内外螺旋,并分别指出内外螺旋的3个维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指出官产学的重要性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纽带关系,基于三螺旋理论来培养工程硕士,并提出做好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几点建议。但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忽略了高校、企业和政府在促进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整体来说,工程硕士的官产学协同培养这类文献相对很少。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