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在职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研究现状

2014-11-04 11:44:10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对于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阶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老师分析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内在职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研究现状

1、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以工程硕士为例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统称工程硕士教育。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特点、问题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目前我国学者对工程硕士教育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工程硕士教育与企业的关系,工程硕士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工程硕士教育属于工程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工程教育与工业企业的关系,张维、王孙禺、江不权等认为:“工程教育是培养人才出科学技术成果的;工业企业是使用人才、发展生产力,使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为此,工程院校必须面向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必须依靠工程教育,两方面密切合作、互帮互促,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2005年张海英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工程硕士教育,认为工程硕士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工矿企业培养合格的工程师。企业界对工程硕士教育的关心和参与是保证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但是当时企业对工程硕士教育参与不足,其中的原因如高校层面重理轻工、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对工程硕士的重视程度低,工程硕士往往是按照工学硕士的模式加以培养的,未能真正面向工程实际,按照工程实际的需要进行培养等在今天的工程硕士教育中依然存在。胡娟在其文章中提出工程硕士教育具有如下特点:1.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宽口径、复合型、重实践”。课程设置不是按某个一级学科、也不是按某个二级学科来设置的,而是按该工程领域进行的。2.工程硕士的培养应当以企业的需要为准绳,主要为企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旨在提升企业人才素质。

王建荣提出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应由三大计划组成:1.课程学习与课外自学计划;2.能力培养计划;3.学位论文研究指导计划。文章将工程硕士能力培养划分为科研工作能力、逻辑分析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在工程硕士人学后的第二个学习阶段,将课程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即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能力培养、逻辑分析及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

工程教育涵盖了整个本硕博学位体系的工程人才培养,傅水根、李生录等认为我国的工程教育存在两方面的结构性问题:一是不少院校盲目攀高,瞄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那样的综合型、学术型和研究型大学,认为综合型、学术型、研究型才是高水平,而对社会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工程应用技术给予了不恰当的评价。二是高职高专院校不满足服务于一线的职业技能教育,而是紧紧瞄准向本科升级,这又使得社会企业迫切需要的蓝领、灰领和金领人才实在难觅。并且大学与企业的联系通道不畅,与发达国家形成强烈反差。‘上述对工程教育观念上不重视,培养中与企业联系不顺畅,难以保证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姜尔林、马桂敏、宋恭华创新性的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调查研究,我国工程硕士生教育是在工学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工学研究生教育的路径依赖。造成路径依赖的原因是培养模式的转换受到了基本制度环境的制约,导致各项具体培养制度无法充分实施。文章中指出“工程硕士生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出对工学研究生教育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在:1.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企业参与有限。2.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方式创新不足。工程硕士生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工学硕士生教育而言,应更重视用人单位及社会对培养质量的评价。然而,实际上用人单位及社会力量参与评价的程度不高,培养单位对吸引校外的力量参与评价动力不足,利益相关者对质量评价的影响较小。同时,在质量保障中,仍是采用内部保障为主的方式,外部机构参与质量保障的渠道不畅通。此外,工程实践是工程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当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工程硕士生实践基地建设存在不少困难。在整个高等工程教育中工程实践环节弱化、虚化的情况下,工程实践工作的开展不容乐观。造成工程硕士生教育中路径依赖的根本原因很多:1.大学学术本位的价值取向,体现为对高深学问的推崇与追求,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2.新制度运行成本的制约以及监督约束机制的缺乏等都导致了工程硕士对工学硕士教育的依赖。a

清华大学自1998年开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试点工作,研究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进入工作站开展论文研究。“王钮、康妮、刘惠琴总结清华大学10年经验基础,分析了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课程教学兼顾学科和行业需求、专业实践注重培养解决工程实际能力等特点。专业实践注重解决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体验,实践前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实践过程中解决有研究意义、有一定难度且主题明确的实际问题,同时深入企业,体验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实践结束后进行总结,在企业实地考评。“在能力培养方面,侧重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学校为主,侧重工程的实践能力培养以企业为主”。‘

2、对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1)实践能力培养内涵研究刘磊、傅维利从心理学层面,对个体的实践能力含义、构成和培养对策进行了分析。认为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己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实践能力具有以下特征:“实践能力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能力可以在人的一生中保持持续的发展态势”,“实践能力虽然与认识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智商高并不意味着个体实践能力强”,实践能力由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构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综合协调发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解决真实问题的要求和条件”。a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能力则指个体完成特定实践活动的水平和可能性,它体现了人的主体价值及其实现的程度。实践能力的发展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实践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实践能力是人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的素质形成的重要基础。邓辉、李炳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认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由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包括表达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指大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和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运用在校期间己经积累的丰富知识,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独立地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新问题、攻关新课题的创新能力。“

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为工程实践,傅水根提出工程实践的内涵和六个重要方面。工程实践的主要内涵为:实践是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实践是贯彻素质教育最好的课堂;实践是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源泉;实践是心理自我调理的一剂良药;实践是完成简单到综合,知识到能力,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工程实践包括6个重要方面:普通劳动实践(常规技能训练);教学实验实践(各种教学实验);教学项目实践(SRT项目训练等);工程训练实践;工业训练实践(社会企业实践);社会调研实践。‘

实践能力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重庆大学杨登秀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了我国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不高,缺乏实践能力也成为制约工科大学生就业的很重要的因素。制约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包括学生自身实践基础差,教师实践经验是否缺乏,以及传统的“重科学轻工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视逻辑思维训练、轻视实践经验的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的观念,培养缺乏市场导向,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配置紧张,实践教学环节总体上薄弱等问题。a而这些问题又沿袭到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去。陈闻、刘阳对广西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经费、制度建设、导师四个方面。客观的从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自我评价表上来看,主要包括受到诸如来自科研经费不足、实践基地不够、缺乏导师指导等薄弱环节的影响。多数硕士研究生认为管理制度不健全、培养经费太少是制约其实践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对于高校中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有如下研究:侯军岐、卢东宁等在研究中指出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培养目标不清,实际培养过程被边缘化;目前多数学校还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工程硕士的招生规模与工学硕士的招生规模相比差距较大,重视不够,被边缘化;培养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等问题。

(2)对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培养体系的研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在跨学科、全球化、可持续的工程教育大背景下推行的,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强调的是跨知识的多学科的应用,他们是根据需要而选择性地学习,他们的学习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应用的知识转换的学习过程,且更多的是工程实践的学习、强化以及逐渐走向成果的培养过程。1.2

侯军岐、卢东宁等根据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的含义和目标要求,提出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重要因素:培养者、培养对象和培养环境。培养者文中主要指师资队伍,培养对象为工程硕士,培养环境为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在总结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基础上,根据社会、市场对工程硕士的新要求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相关规定,构建了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翁勇南、宋守信文章中表示MIT就有一套完整的综合能力培养计划,该计划系统地定义了工程硕士为最终完成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并在时间上对各种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而我国工程硕士培养尚未在能力培养方面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

王东红、刘东等根据工程硕士生源和具体培养环节所采取的教学及管理方式,将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分为校企合作培养、教学基地培养、工作站培养和校内集中培养等四种模式,不同的培养模式在生源选拔和各培养环节的针对性和侧重点上会有所不同。他们对这四种模式调研,调研结果按培养优势从高到低的排序分别为:工作站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校内集中模式,教学基地模式。“

王培山、王永波、陈洪宗认为从实践培养来看,我国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主要有暑期社会实践/挂职锻炼/与企业(社区)合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实习)基地/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相比较国外的“见习一实习模式”“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以及“生活磨砺模式”等,我国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难以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为学徒式和专业式相结合的,较之美国等研究生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培养模式单一,而如今研究生教育模式多样化是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孙崇正、韩孟青认为应建立“满足社会和个体多种需求的多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存、兼容,具体体现为各构成要素的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美国教育家麦克唐纳认为,这一培养人的活动是由教育目标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和管理与评价系统构成。而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2大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为了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和。由此来看把实践能力培养纳入课程的一部分,应遵循课程发展的一般规律。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的看法和认识,可以影响课程理论研究工作者涉及和分析具体的课程,艾斯纳(E.Eisner)和瓦伦斯(E.Vsllsnce)清楚地说明了课程取向的作用:“……在课程取向方面建立起来的一些模式,对研究课程的人们来说,认识具体课程的一些特征,要比一般哲学观点,如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有更多的实用价值,也比那些诸如学生中心、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等关于课程的提法要精确的多。”“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课程设计取向为普瑞恩特(Print)阐述的五种课程设计取向,包括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倾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技术学取向。许多具体的课程设计实际上采用的是综合的取向。

3、从作者工作经验出发,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考核模式等进行的总结

孙国忠、谢胜利、陶韶著结合本校经验,提出选择实践基地,明确挂职锻炼的任务,选派课程学习己经结束的二年级研究生到挂职单位任职。与王桂敏等人的提出创新第一课堂内容,同时向第二课堂延伸,从而构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途径的观点。6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结合学生特点和企业需求,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合理制定工程硕士培养方案。7宋平、杨连茂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办学的成功经验分别从校企、导师以及研究生多个层面,阐述利用校内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依托科研合作平台等手段,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举措。‘从培养模式角度大体勾勒出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基本构成。郭勇义、韩如成将专业讲座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去,提倡从“做中学”,并且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方式促使专业实践和专业实习一体化。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