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对策

2014-11-11 11:54:06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学位标准存在差别是必然的。此外,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工程教育起步较晚,并且是从学术型教育中分支而来,随着规模的扩大,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人才,不能一嫩而就,也不能照搬国外套路,须根据现实情况逐步发展。基于国际化视野下学位标准的对比,结合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实际,田绕着学位标准应体现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要求,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老师对我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提出如下对策性建议。

第一,知识结构方面,适当增加课程体系的专业课比例及要求,比例调整为1:9-2:8较为适宜;适当增加对发展素质类知识的要求,包括领导能力提升、项目组织与规划等课程,并应理论联系实际地落实在实践环节中;此外,还应针对性地开发提高实践应用能力课程。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拓宽了工程活动的范田,企业需要大量项目规划和管理人才;同时,增加管理、领导等素质提升课程也是工程硕士以后在工作中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授课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

第二,能力要求方面,应明确并逐步提高对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要求,进一步体现校企联合培养。对于实践环节的阶段考核要求应具体化并落实在学位标准对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中。工程硕士教育与其学位标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学位标准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体现在现实教育中就是要加大并落实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好是以课题为依托、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的方式进行,通过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学位论文及专门的实践课题来参与能力考核。同时,在学位标准的附录中应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有不同的举措,体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来说,应加强实训,其实践环节的学分及学时比例应为44%一55%较合理;就在职工程硕士而言,其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为55%,而学时数仅需10%-25%即可。这样,既可以让工程硕士生重视实践环节的“质”,同时在时问安排上有灵活度,控制其“量”在不同学生类型中的区分度。此外,对于密切联系实践环节的学位论文来说,应不拘一格,在形式、考核标准以及答辩要求方面都应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更宽的选择面和更多的空问进行工程类成果的创新。这样对于实质性地提高工程硕士的职业实践能力有很大作用。

完善我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对策

第三,素质要求方面,应进一步增加对工程硕士个人发展素质的要求,如:终身学习的习惯、个人伦理道德、全球化视野及思维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业后的个人成长及其职业生涯的发展,且终身受益。

第四,学位标准要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要加强行业部门的参与度。例如,在学位标准的制定中,考虑行业协会的意见,参考就业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评价,有利于工程硕士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与其职业要求有效对接,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并增加其入职后对行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具体措施应在学位标准的附录中表述。缺乏与职业要求的衔接,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学位标准的培养目标,使得工程硕士教育缺乏有力约束机制与发展动力。目前,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关注群体还局限于教育系统和学生。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行业协会的意见相对欧美来说较少能得到反映,这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工程实践特色和对行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因此,加强行业部门的参与度对于学位标准与职业要求的契合是有益的。

第五,改革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标准,在形式及要求上增加灵活性。

第六,在学位标准附录的具体实施意见中,应对不同类别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应有不同的举措。如,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来说,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同时也应在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问比例协调上注意把握“度”。

第七,制定或完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时,重点参考、借鉴国外优势的工程领域的优秀经验、模式和方法,尤其是其成热的行业学位标准中对工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及素质的要求,从而有利于优化我国工程硕士人才的培养标准,促进我国学位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