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在职研究生在线咨询
  • 管理专业
  • 同等学力
  • 在职硕士
  • 在职考研
  • 在职研
    证  书:
  • 结业证
  • 毕业证
  • 学位证
授予学位: 管理学类硕士学位
专业名称:教育经济与管理
专业代码:120403
一级学科: 管理学类   二级学科: 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在职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困境

2014-07-15 11:47:32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一)与错位的培养目标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存在诸多缺陷

由上述可知,教育经济与管理在职研究生学科设置的初衷与高校现有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错位,而且与社会现实需求也不相符。这种培养目标的混乱,必然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在职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系列配套方案存在着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4年教育经济与管理在职研究生学术年会召开

第一,导师队伍总体质量不高,影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职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化、个性化的创新教育。国外研究表明,导师水准直接决定着在职研究生成才的质量。资料显示,在人才培养中,天赋占10%,机遇占5%,而导师对培养对象的影响占85%之多。目前,因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招生的历史较短,培养出来的在职硕士生和博士生十分有限,在导师中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的“科班生”很少,在培养学生方面还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一般而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指导教师多数是从事教育领域研究的老师,他们能很好地指导学生从事教育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但却缺乏相应的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把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教育问题上来。而且,我国大多数教育学导师是属于“学院派”的,他们注重基本理论研究,注重思辨,能发表好文章,写出专著,甚至取得教育类课题,毫无疑问,他们在研究生培养目标学术化的年代是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导师。也就是说,他们多数是学术型的导师,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让学术型的教师来培养实用型的人才,确实勉为其难,培养目标也难以实现。随着近些年在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学门类在职研究生招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的情况也很普遍。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个导师很可能带多个教育学科门类专业的学生,导师很难顾及到各个专业的特殊性,致使对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的培养变为与其它教育学门类专业学生一样的培养模式,毫无特色可言。研究教育的导师不太懂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而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导师对教育学也多是“门外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综合型的导师,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导师而言,也该有个较高的标准,如:熟知教育理论,并能把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融入到教育理论和解决实践问题中来。因此,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而言,导师队伍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二、课程体系陈旧,影响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

课程设置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它受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课程设置是否能体现培养目标和促成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是评价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合理性的重要标准。与培养目标一致,教育学院(系)往往有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即使在开设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之后,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很大的改观,往往在原来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上不多的几门教育经济类、教育管理类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往往带来两个问题:其一,课程设置一般都是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的,缺乏实际的教学案例,没有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高校管理的实际问题;其二,与其他教育学门类专业比较而言,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通过学习,可能或多或少掌握一些教育经济类、教育管理类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管理类、经济类的课程太少,加之一些学生本来就没有这方面的基础,而且授课教师多是教育学学科出身的“客串”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他们自身达到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融合就比较困难,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全面的知识传递更无从说起。如何建立一个新的配套课程体系,是相关部门和教育学院(系)需要重视的问题。

第三、评价机制不科学,影响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对在职研究生的评价主要还是看科研能力,存在着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评价的指标(就人文社会学科而言)主要是看学生发表了多少科研论文,以及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如何。相应的对学生的奖励就依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为依据,所设的奖项多是针对科研成果而言的。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评价与其它教育学门类专业并没有分离,如果没有科研成果,就不会得到相应的奖励。没有获奖的学生显然是“不成功”的学生。结果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如同其它教育学门类专业的学生一样,拼命搞学术研究,以体现自己的科研能力。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一方面的努力多了,另一方面就会少。这样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能力培养和实践方面必然会因为在学术研究上投入过多精力而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全国统一招考制度为生源质量埋下隐患

2007年开始,国家对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实施全国统一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变了先前由高校自主命题的现状。总体来说,这种改革是一种进步,促进了招生考试的公平、公正等。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造成生源质量的下降。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定位和归属,还没有个确切的说法。国内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多数是设在教育学院(系)之中,只有极少数划为管理学院或经济学院。这样,教育经济与管理在职硕士招生自然多是按照教育学学科来进行。在教育学招生的专业门类中,因冠有“时尚”、“实用”的“教育”、“经济”、“管理”之词,备受考生的青睐,吸引很多跨专业的在职研究生。由于实施的统一大纲考试,考虑的是整个的教育学门类的招生,所以考题一般不会太难。这样,报考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考生同样是按照教育学考试大纲来进行复习,有的考生即使不太理解内容,只要死记硬背也有可能通过考试,甚至能考到不错的成绩。结果招来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在复习过程中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教育学基础知识,但有的学生掌握的并不扎实,而且多数没有接受过经济学、管理学的系统知识学习,理论知识非常薄弱。这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带来很大的隐患。

(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育学自诞生到现在虽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设置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教育学很难走到学科的中心来。由此,教育学培养的学生也难逃学科本身尴尬处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在职研究生学科的诞生,给那些热爱教育事业,并且担心被学科边缘化的学生们带来了春天的希望。他们认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将很好地解决教育学学科带来的难题,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青睐。事实上,他们一旦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在职研究生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后,多数同学感到实际和理想完全不同,其实与教育学其它专业没什么差别。期望值和现实的落差极大的影响了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的学习积极性,人才培养的质量由此受到极大的影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