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美学在职研究生在线咨询
  • 管理专业
  • 同等学力
  • 在职硕士
  • 在职考研
  • 在职研
    证  书:
  • 结业证
  • 毕业证
  • 学位证
授予学位: 哲学类硕士学位
专业名称:美学
专业代码:010106
一级学科: 哲学类   二级学科: 美学

音乐美学范畴研究范围纲要分析

2014-07-18 22:07:09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2005年10月18日至24日,我应台北市国乐团邀请参加2005年第四届民族音乐创作奖暨论坛,提交论文中国乐器的声况及其情况,并在会上发表。在台期间,由相关问题引发,对音乐美学范畴有所思考。我惊奇地发现,音乐美学学科至今似乎还没有自身特定的理论范畴。为此,特别提出有关想法以作为本篇论文的一个重要补充。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对研究者而言,焦点基本上可以集中在作品以及音响,在一定意义上,把它们称之为作品帝国与音响暴力,也并不为过。

究其原因,与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论转向(Linguistic turn)不无关系,比如:在美学方面,不仅关注并追问语言,而且还使语言取代理性成为关注的中心,甚至,成为解决审美与美学问题的主要途径。再比如:20世纪西方哲学,随着形而上学的逐渐终结而出现的语言论转向趋势:通过逻各斯中心主义向语音中心主义转移,由相对约定、模糊、虚幻、抽象的逻各斯,逐渐趋向于绝对确定、清晰、实在、具像的语音(按,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也有译为:理则中心论;语音中心主义(Pho-nozentrismus),也有译为:音调中心论)。

关于逻各斯中心主义向语音中心主义转移的问题,以下几种看法值得关注:

1、理性走向作为理性的语言。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e)即表音文字(如拼音文字)的形而上学;或者认为:从理性转向语言,其实也就是转向更为原初而更为根本的逻各斯;甚至认为:逻各斯就是西方诗学本体论意义上的终极语音,特别在德里达看来,意义即是在场,而在场的意义源于逻各斯,逻各斯在言说着,言说着的逻各斯的本质就是语音。

2、理性走向作为非语音的语言。认为:这种走向的实质还是转向逻各斯,无非是理性通过语言转向更为原初和根本的理性(逻各斯);或者认为:虽然语音可以归属于语言,但毕竟语音不同于语言;甚至认为:逻各斯走向语音就是从抽象到现实或者理论到实践,就像张世英所言:旧形而上学以为哲学的最高任务就是从感性中直接的东西上升到理解中的东西(逻各斯),从而以永恒在场的抽象同一性或本质概念为万事万物之根底,形而上学所崇尚的抽象性被代之以现实性,纯理论性被代之以实践性。

3、理性走向感性。认为:理念的纯粹思维,即所谓的Dianoia,作为灵魂同自己的对话因而是沉默的。逻各斯就是从这种思维出发通过嘴而发出的声音之流。声音的可感性(Versinnlichung)并不要求自己的真理性,这是很显然的;或者认为:所谓的音调中心主义(Phonozentrismus),不仅把谈话,而且把诗歌及其在内心耳朵中的显现解释为语言的真正实在,这样,似乎话语或者声音仅仅对于最卖力的反思意识才能在其实施进程中获得在场,而不会自我消失。

4、逻各斯中心主义让位于语音中心主义。认为:从胡塞尔面对实事本身(ZurSacheselbst),到海德格尔面对思的事情(ZurSachedesDenkens),再到20世纪语言论转向面对语音还原(Zurre-ductionPhonem),直至20世纪音乐面对音响敞开,实际上显示出了这样一个迹象:从来被西方世界奉为不可道之道的逻各斯(Logos),一再被胡塞尔悬置,被海德格尔隐匿,既而被还原的语音替换。

由此可见,这种转移的根本原因:逻各斯之所以退出中心,就在于它极端理性;语音之所以成为中心,就在于它复原感性。因此,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向语音中心主义转移,其实质就如同上述所言:由相对约定、模糊、虚幻、抽象的逻各斯,逐渐趋向于绝对确定、清晰、实在、具像的语音。正是在这样的语境当中,与以上问题相关,似乎有必要关注:体验问题的认知关切,感性问题的理性关切,美学问题的哲学关切。进一步触底的问题,如同前面所说: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以及存在之所以如是的表述。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关于存在方式及其不同表述,或者就是关于存在者的存在意义及其表述方式。追根寻源,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称之为物理学之后,实际上就是关于终极原因和原则的科学,它最终设问的是:作为是的是(Isastobe),或者研究:什么是是的科学(Whatistobe)。与此相仿,现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则把形而上学视为:关于在者所是科学的那种哲学。其简约表述就是:存有论在者所是。或者表述为:通过存有论研究存在者的是与否。

就这样的问题,如果以古希腊时期巴门尼德追究存在与高尔吉亚否定存在所给出的概念来看,无论在意义显现还是在存在表述方面,在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三个历史时段之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不妨把现实与观念论域中关于存在的不同表述,以及在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论域中关于意义的不同显现这两个问题折叠起来,似乎可以看到如是逻辑:从有没有的现象显现,到在不在的主体显现,再到是不是的存在显现。由此可见,从柏拉图理念方式开端,在经过一系列的转换之后,及至其终端声音陈述,几乎都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向语音中心主义转移的总体趋向相合。因此,终极声音的逻各斯追问应该就是:作为是的是(Isastobe),或者:什么是是的科学(Whatistobe)。

在这里,传统关系逐渐变换甚至被消解,比如:在本体论论域,本体与现象呈二分状态,在寻求本原性(通过有没有来表述)以及物我关系的先后性为主导的本体难以把握的前提下,现象通过主体得以显现;再比如:在认识论论域,主体与客体呈二分状态,在寻求同一性(通过在不在来表述)以及主客关系的重叠性为主导的客体难以复原的前提下,主体通过存在得以显现;或者:在语言论论域,存在与虚无呈二分状态,在寻求相即性(通过是不是来表述)以断言、意象关系的再度离合性为主导的虚无难以呈现的前提下,存在通过陈述得以显现。

这里的相即性(Adquetion),是一个现象学术语,表示完满的相应。就像本雅明所说:语言并不表达事物,语言仅仅传达事物的语言存在,而这个存在最清楚的表达形式就是语言自身,因此,语言传达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所有语言都传达自身;或者像荷尔德林所说:诗人在其内在和外在生命中感觉自己为原始情感的纯粹音调所把握。

回到20世纪音乐,如此转向基本上就体现为这样的逻辑关联:声音至上(主导音响结构方式)直觉至上(主导感性经验方式)意向至上(主导意义显现方式)。而这种情况相对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想而言,其大音至乐非声的理论逻辑,则似乎忽略乃至回避了声音的存在。

由此关联音乐美学范畴问题,我想,它的切入程序应该是:通过艺术方式,面对音响敞开,开掘经验资源,复原感性直觉;它的关键事项应该是:作品事实,经验实事,意向立义,先验存在。进而,在此前提下建立音乐美学范畴。根据我的初步观察,并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拟以声音乐情理意结构音乐美学六大范畴,以重新诠释人与人相关人与人互动的哲学内涵。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