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在职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措施

2015-11-20 09:49:25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提高双证在职研究生的社会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保证其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的任务除了传授给学生各门学科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走出校门,能顺利地融人社会。同时,加强在职研究生学历学位双证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应对双证在职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应全方位加强双证在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双证在职研究生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健康的人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自身人文素质和科学家质的综合发展。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双证在职研究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创新能力。

双证在职研究生是一个高知识和高智力相对密集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自身的思想特点,其专业水平高,往往存在有一定的孤傲的复杂情感,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旦个人价值暂时无法体现,就会出现一些偏激的现象。其表现总是通过情绪、行为等反映出来。双证在职研究生挫折后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自我攻击,往往导致双证在职研究生更严重地自我封闭、失望、悲观、绝望,甚至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及时、适度的挫折教育是预防、减少、消除双证在职研究生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对待挫折,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一步,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应该教育双证在职研究生正确地认识挫折,调整自己,同时加强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对他们重新面对社会,重新取得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逐步成为适应教育社会化的内在需要,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与核心。故步自封,缺乏激情,缺乏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是无法立足于当今激烈竟争的社会的。创新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从事科学研究并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和前提之一。具备高创造力是现代人,尤其是双证在职研究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心理承受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结合将有效地促进双证在职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第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双证在职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双证在职研究生教育主要实行导师责任制下的个体培养,导师在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双证在职研究生的教育不仅仅应该注重双证在职研究生科研能力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导师还应该为双证在职研究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其个人综合素养,如爱心、社会责任感、创新力、想像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管理、领导能力等。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导师自始自终起着引路、指导、启发和监督的作用。导师的人文素养、人生态度、道德情操、思想方法和学术作风等,也时刻影响着双证在职研究生的成长。但是,目前导师学历结构整体偏低、相当数最的导师没有接受过双证在职研究生阶段的系统训练,或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其教学方法、眼界和思维,甚至个人自身素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给双证在职研究生除学术指导外的人文家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根据市场需求改革现有的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多元化。在培养方案上可以做进一步的区分,分为学术型、应用型等,根据不同类型的培养目标安排不同的培养过程并实行不同的弹性学制,同时注重提高双证在职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导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双证在职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

第三、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双证在职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埋头苦干、单兵作战的“个人英雄主义”在科学飞速发展、知识多元化的今天是难以有所作为的。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是造成协作精神缺乏的重要因素,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竞争意识的强烈扭曲、个体取向明确、集体意识弱化、团队精神不足等。双证在职研究生作为我国未来科研事业的中坚,协作精神的培养不容忽视。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科研工作者的一项必备素质。随着当代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科学问题越来越需要依靠科研群体的智慧来加以解决。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才能够很好地融人到社会这个群体中。在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双证在职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努力为双证在职研究生提供人际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科学严谨的学术活动、学术交流,对树立双证在职研究生的团队精神,拓展学生思维,使双证在职研究生具备社会实践中相互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加强人格教育,培养双证在职研究生积极健康的人格。

积极的心态、健康的人格,对于双证在职研究生来说是今后在职业生涯中能否得心应手的关键因素,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会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心理障碍,如果不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对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是十分不利的。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教育者必须想办法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克服自卑或羞怯心理,战胜自我,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使他们在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中,找到共同语言,在不同的人际环境或场所中,应对自如。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体贴他人,富于同情心,架设人际交往中的友谊之桥。要对自己富有自觉心:即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样的人,不妄自尊大,也不轻易妄自菲薄,对自己在社会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对自身所具有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别人富有同理心:也就是能将心比心,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同时,能正确地对待别人,不盲目攀比,不会因为嫉妒和不服气迷失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始终能保持平常心,并客观地评价看待自己,又有意识地改造自己。由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遇到困难时,能冷静对待,不骄不躁坚持到底,同时愉快地接受各种挑战,勇于创新。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