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PA教学环节加强应用性

2014-05-30 10:28:14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MPA教育应该将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核心口标,着眼于解决公共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因此,MPA教育应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应用性,在教学方法上应突应用性。

1.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应用性

从总体上看,我国MPA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仍偏重于理论探究和知识传授,对于专业知识的应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我国《关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说明》(以下简称《方案说明》)的要求,我国现行的MPA培养总体上安排了三类课程,即核心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方案说明》在课程门数、课时安排等方面并没有突出应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核心课程(包括外语类课程、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等政治类课程、定量分析方法等技术类课程、公共经济学等专业类课程)所占比重偏大,达到1O门课3O个学分,而社会实践和研讨课程所占比重偏小,仅为1门课2个学分。2)在核心课程及必修课程中,理论性课程较多,而体现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偏少。如在核心课程中,政治学、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外国语等理论性课程的学分与定量分析方法、信息技术及应用等实践性课程的学分比为22:8。3)选修课程数量较少,且能够体现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偏少。虽然国家规定MPA选修课程的学分不少于8个,各高校也在努力增设选修课程,但囿于师资力量缺乏等原因,实际上各高校所开出的选修课程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这表明,我国高校MPA培养课程的开设与MPA教育中培养应用型、实务型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MPA课程的设置应服务于MPA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增强我国MPA教育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从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进行改革。在国家层面,实施课程设置改革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适当减少核心课程的门数或课时数,给各MPA培养学校自主设置课程留出空间。2)适当调整核心课程名称,或将其转换成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增强核心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学校层面,应在现有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范围内,努力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因而要大量开设选修课,特别是实务性选修课。

2.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应用案例教学

按照MPA教育的一般规律,案例教学是其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MPA学生置于实际决策活动中,让他们扮演决策者的角色,感受决策者面临的两难困境,了解公共决策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差异性。以哈佛MPA学院为例,除一两门课以外,其他课程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所占比例高达90%,对于30个学时的课程,一般只有2小时的理论讲授,其余的28个学时均用于案例教学。虽然我国不少高校的MPA授课教师非常重视案例教学,也编写了一些中国本土的MPA案例教材。

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囿于长期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思维定式,再加上我国绝大部分MPA教师缺乏公共管理方面的实际经验,教师的成长经历基本上是从高校到高校,致使我国MPA教师较少在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因而迫切需要创建高质量、规范化、规模化的案例库。当然,除了案例教学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培养MPA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如对公共管理工作的现场感受、模拟与扮演各种管理者角色、了解工作情况与工作流程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