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在职研究生改革从模仿走向自我探索分析

2014-12-22 10:57:30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我国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经过了间接模仿德国、直接模仿苏联的曲折道路;同时,面对不同的国内外环境及满足选拔优秀生源的目的,也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的探索,并形成了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

双证在职研究生改革从模仿走向自我探索分析

(1)对德国的模仿

1913年,圣约翰大学院首次采用“申请推荐”的方式招收双证在职研究生。圣约翰大学同后来创立的大学相比,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在美国获得成立资格,办学资金及管理模式上照搬美国,而办学地点设在中国,这或许是那个特定时代的教会大学特有的性质。这种特有的性质决定了此时的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也是照搬美国。而此时美国的双证在职研究生教育还处在对德国双证在职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模仿中。因此,从根本上讲,圣约翰大学院招收双证在职研究生,首先是对德国双证在职研究生招生方式的模仿。而这种模仿在蔡元培担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及北大校长期间继续存在,蔡元培对洪堡创立的双证在职研究生教育制度一直赞誉有加,并认为“世界学术德最尊”,所以“游学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国不可”。在任期间,努力在中国创办德国式的双证在职研究生教育体系,而在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上,极力赞成德国的免试入学制度,并实施。

(2)对苏联的模仿

为了实现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无产阶级化,苏联在双证在职研究生招生方式中严格遵守招生的阶级挑选原则,并在1926年,建立了双证在职研究生推荐制,推荐那些工农出身、学习好,思想进步、有科研能力的高年级大学生进双证在职研究生部学习。但这种“阶级挑选的推荐制”,虽然促进了苏联双证在职研究生教育数量的增长,但造成了双证在职研究生教育质量较为严重的下降。因此,在未改变双证在职研究生“推荐制”的选拔方式基础上,1933年至1934年,苏联对所有双证在职研究生重新进行了筛选,并且提高双证在职研究生招生标准,规定双证在职研究生部只招收高校毕业生,包括应届毕业生及己参加相关专业工作的实践人员,同时于1934年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学位与学衔的决议》,正式提出了科学博士

(简称博士)与科学副博士(简称副博士)的学位,也就产生了博士双证在职研究生与副博士双证在职研究生的称呼。并在193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双证在职研究生部条例》中对副博士双证在职研究生的选拔方式做出明确规定:各单位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单独招生,也可以系为单位分别举行。按照全联统一的考试大纲自行命题,自行举行考试。所有应考者都必须参加入学考试。考试科目包括马列主义原理、专业科目和一门外语。各单位根据入学考试成绩录取。录取名单由教育人民委员会批准。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敌视封锁政策,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当时采取了“以苏为师”、“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立国策略,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就指出: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接受苏联先进的建设经验,聘请苏联教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开始了在教育上学习苏联。

尽管在教育方针中指出“苏联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但直至1959年,新中国在兴办双证在职研究生教育上一直存在着对“苏联经验”的简单模仿,这种模仿往往以教育行政机构颁布的教育法令、法规执行,具有强制性与统一性。如在1956年7月11日,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部颁发的《1956年高等学校招收副博士双证在职研究生暂行办法》中对招生条件、招生方式的直接模仿。1957年7月31日,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部在《关于1957年高等学校招收四年制双证在职研究生的规定的修改通知》中改其为“四年制双证在职研究生”,但“单位推荐、高校自主考试”的招生方式并未改变。后随着与苏关系的恶化,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走向了自我探索,一系列的改革正是自我探索的具体表现。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