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在职研究生在线咨询

院校隶属: 国家体育总局 地址:武汉市武昌路珞瑜路461号
  • 在职研
  • 同等学力
  • 在职硕士
官方网址:http://www.whsu.edu.cn/ https://yjsy.whsu.edu.cn/
报名电话:400-611-2986
电子邮箱:president@whsu.edu.cn yzb10522@163.com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4-07-21 10:50:56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专业概况:

武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自1979年起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作为体育学一级学科的基础,该专业在本校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光荣的业绩,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1998年、2000年连续二届被评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2006年成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学科基础条件好,现有运动解剖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运动生化实验室、机能评定实验室、运动训练监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并设有多个教学实践基地,能充分满足学生专业实践的需要。
 
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和创新能力,能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有关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法律观念、职业道德与行为自律意识,有顽强拼搏的事业心、实干精神及严肃的科学态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培养勤奋学习,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养成独立思考、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全面的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动态;掌握本专业从事科学研究所属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为教学、训练、健身等实际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科研、教学、训练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能进行基本的会话。应具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中英文文字及数据处理,网上信息检索、查询及学术交流的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
4、初步掌握一门专项运动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了解运动技术的基本原理。??5、掌握基本的健身理论与方法,拥有自我锻炼与保健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
 
研究方向:
1、运动训练监控的生物学方法
2、运动分子生物检测与选材
3、运动康复与健康的科学理论与应用
4、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分析与运用
 
课程设置: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
注:(1)硕士生至少修满36学分方能申请学位,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7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
    (2)跨学科或专科毕业的研究生必须补修1—2门本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由指导教师指定,不计学分。
    (3)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可作为本专业的任选课。
    (4)学位课程中的公共必修课和非学位课程的公共选修课由研究生院根据有关文件规定统一设置。
 
论文要求:
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应完成和选题相关的有较大信息量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论文的选题工作最迟应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提交撰写论文的工作计划,向导师组作开题报告(跨学科的研究选题,开题时应聘请相关学科专家3-5人),经导师组讨论认为选题合适、计划切实可行,才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开题工作由导师所在教研室负责,学科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院检查督促。
硕士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课题)。论文中的资料要翔实可靠,观点正确,思路清晰。论文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学位论文的答辩严格按照《武汉体育学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武汉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流程》规定的程序进行。
 
师资力量:
武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40余人,双肩挑教师8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38人占总数79%,其中在职教授12人。有硕士以上学历者32人,占教师总数的80%,其中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19人。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著名教授、国内外知名的中医骨伤科专家、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还有一批院级青年优秀师资人才。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梯队。其中本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2006年成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现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各1人,博导3人,教授12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2人。
 
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学习期间,前一年半为课程学习时间(包括文献阅读和教学实践),后一年半为实践、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时间。研究生须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一般不得提前毕业或延长在校学习时间。
 
培养方式:
1、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实践和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2、培养工作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除了传统的单一课堂授课模式,还可采用较为灵活的专题讨论、专题报告、专家讲座、考察与实践等模式,扩大学生学术视野,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3、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与教研室(或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导师的主导作用。导师应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教研室(或导师组)应与导师共同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认真搞好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按时组织研究生进行专业外语的学习和开题报告,组织安排教学实践,组织研究生定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鼓励并尽力帮助研究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
4、研究生在选定导师的一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经教研室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
5、各教研室可成立3—5人的指导小组,成员应主要是研究生导师,可吸收具有导师培养条件的中青年副教授、优秀博士毕业的讲师参加。导师组在教研室领导下集体把关、协同指导,采取必要的集体培养方式和措施,确保研究生工作的落实。
6、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期以公共课和基础理论课学习为主,同时进入专业课学习和学位论文选题,第三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
7、在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等作出综合评价,淘汰不合格者。
 
实践环节:
实行硕士生学术活动报告制度。硕士生在申请学位前至少参加6次以上学术讲座。每次学术活动要有600字以上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以及对学术活动的评述。完成的总结报告经导师审核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培养办备案,并记相应学分。
教学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各专业应把教学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安排。其内容可以是担任本科课程若干章节的讲授;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协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指导试验设计、实验报告,或组织课堂专题讨论;深入运动队或项目管理中心进行实习;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实践等活动。教学实践安排在第二学年较为适宜。研究生一般不得免修教学实践。
 
成绩考核和毕业:
课程考核的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60分为及格,考查成绩一律按合格、不合格评定。学位课程(必修和限制选修课程)一律采取考试方式,75分为及格;选修课可视情况采取考试和考查方式。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不予补考,必须重修或改修。
考核课程的名称必须和培养方案所设课程名称一致。考核后应把成绩登录在《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考核成绩登记单》上,任课教师签字,于课程结束后两周内交到研究生办公室,否则概不登录成绩,一律不给学分。
研究生按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分、必修环节、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符合其他毕业及学位条件者,准予毕业并可申请硕士学位。
 
学位授予:
论文答辩通过且符合其他毕业及学位条件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授予硕士学位。
 
教材与参考书目:
研究生培养所采用的教材与书籍,应体现与本科教学的层次区别,反映本专业国内外的先进水平。
1.冯连世,等主编.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常芸主编,运动心脏的理论与实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谢敏豪,等主编,运动内分泌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4.Paul Jackson Mansfield,等主编,Essentials of Kinesiology for the Physical Therapist Assistant. Mosby, 2008.
5.南登崑,等主编,实用康复医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6.王正珍,等主译,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Muscling DC Joseph E主编. Kinesiology. Mosby, 2010.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