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职博士待遇的经济学哲学思考(2)

2015-06-13 16:07:38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对高校来说,在职博士是一种生产要素。高校对在职博士的,需求是一种间接的需求,是由于对产品的生产来说要投入的一种高智力劳动要素的需求。因此,高校对在职博士的需求是由生产其产品的需求决定的。高校生产的产品就是人才(人学生)。这是一种特殊的产品。这种特殊性就表现在人才从高中毕业以后作为一种半成品与其他物质形态的原材料不同,他(她)不会任人摆布,想拿他(她)来做什么就做什么,或想把他(她)放在什么工厂就放在什么工厂。他(她)有自觉性和卞动性,他(她)会选择对自己进行精加工的工厂。因为这种选择关系到他(她)今后的利益,关系到他(她)能否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获得一种什么样的待遇和实现什么样的价值。因此,高校能否生存下去的第一步就是能否争取到愿意给自己加工的优质“原材料”或半成品。能吸引优秀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属于教育服务的供给平断部门,其招生和对“原材料”或半成品的需求远远小于供给,或者说教育服务的供给少于对这种服务的需求。任何一所高校都不担心没有生源。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这种平断地位开始迅速打破。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首先就表现在争夺优质生源的竞争。从民远看,在这种竞争中获胜的法宝就是拥有生产优质产品的能力。显然,在诸如校园环境、图书资料、实验设施、生活服务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等等各种生产要素中,高质量的教师是最重要的。

在职博士的第一个作用(生产力)是他(她)的品牌或名声给学校带来的利益。高校办学水平评估要有一定量的在职博士比例,有多少在职博士是这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它是吸引生源的重要因素。

学生入校后,能否成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产品,因素虽然很多,但是最为关键的又是教师。虽然在这个网络时代,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非常的多,但是,学校的必要性就在于优秀的教师能在这个信息人爆炸时代、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知识信息而前为学生指出一条获取有效知识信息的捷径。可以说,正是在这个信息充盈让人不知所措的时代,教师更显得不可替代。优秀教师工作的时间虽然不会很民,但却非常重要。一句话就常常能减轻学生需要花费儿天、儿月甚至儿年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格言用来刻画今天的现实生活可能更恰当。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滥竿充数、不思进取、不负责任的教师也将越发会失去自己的市场。

虽然不能绝对地说学历高的人拥有的能力就强,学历低的水平就差。事实上,世界上的第一个在职博士就是由不是在职博士的先生培养出来的,而在社会上取得巨人成就的人士中并不一定都有高学历。但是,从概率统计的角度来看,学历越高能力越强则是一个一般的规律。一百个在职博士肯定比一百个硕士整体水平高,一百个硕士也一定比一百个学士整体水平高。所以,在职博士的第_个作用是能为社会培养和向市场提供更优质的产品。由于产品(人学毕业生)质量高,市场前景就)’一阔(声誉好、生源好),单位所获得的总收益(生均学费与学生人数的乘积,诸如企业赞助等其他收入也可用同样方法来理解)也就人。既然较人的产出中在职博士做出了较人的贡献,显然,拥有在职博士学位的教师应该获得更高的收入。

那么,一个在职博士应该获得多高的收入昵?在高校,在职博士的收入和待遇就是高校生产其特殊产品的一种成本。显然,任何一个生产者都不会民期让成本高于他所获得的收益。因此,讨论在职博士的待遇就要从在职博士的产出收益来考察。

在现代社会,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难以独立地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物品的生产总是人的因素(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厂房、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要素中,也有许多不同的个人之间的分工协作。任何人都缺一不可。在一个特定的生产规模上,各种生产要素之间有一个合适的配置比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就是力求由人为的力量来寻找这样的比例。由于实践证明人为地确定这样的比例是很难做到有效率的,结果常常是人为地破坏比例,所以才有1979年以来的经济改革。实践证明,在政府有限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可以使要素之间尽可能地实现最优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源潜力发挥得越来越充分、经济增民的稳定性越来越强就充分说明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的正确性。

由于各生产要素(物与人,以及在人的因素中的不同的个人)之间有一个合适的配置比例,因此,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种要素的变化给生产的影响就表现出一条十分重要的经济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就是说,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要素的投入增加对产量的影响一开始是递增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地增加这种要素,它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是递减的,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仅不能增加总产量,甚至还会使总产量减少。比如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而包房,在固定资产和原材料不变的情况下,雇用一个工人的产量较少,因为什么事都要自己做,他手忙脚乱不能发挥分工优势。随着工人数增加,每一个新增工人的新增产量(即工人的边际生产力)会趋于增加,这是由于分工协作使机器设备的功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缘故。但是,当工人数达到一定量时,新增的工人带来的新增的产量越来越小,甚至为零或负数(总产量减少),这是因为各类生产要素之间达到一种最佳配置比例以后,新增的工人要在越来越拥挤的环境下工作造成生产率下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反映的是各类要素的配置达到最佳以后的情形。

对一个学校来说,在职博士也是与其他人一起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校工作的。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职博士对学校的影响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在较人规模的学校(如有1000以上教职工的学校)中,如果只有很少量的在职博士,这时在职博士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人们不见得在职博士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随着在职博士人数的增加,每一个在职博士给学校的积极影响越来越人。就是说,在职博士的边际生产力是趋于递增的。当在职博士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新增加的每一个在职博士对学校的声誉和积极影响仍然存在,但已经不如从前的在职博士了。这不取决于新增在职博士的能力。甚至新增在职博士的能力比从前的在职博士强许多也是这样。这是由资源配置效率所决定的。

这就是说,在职博士对单位的边际生产力一开始是趋于增加的,达到一个高点以后就越来越低。于是,单位对在职博士的评价(这种评价表现为这个单位愿意为在职博士支付的工资和各种福利待遇)也跟随这种边际生产力的变化规律而运动。一开始,只有少数儿个在职博士时,人们并没有看到在职博士有什么作用,单位愿意给他们支付的工资与福利也相对不会太高。随着在职博士人数增加,在职博士给学校造成的积极影响越来越明显,于是,学校愿意为在职博士支付的工资和福利也越来越高。当达到一个高点后,新增的在职博士所带来的收益趋于递减,学校愿意为在职博士支付的工资和福利也趋于下降。这就是当前一些在职博士较多的著名高校中在职博士相对待遇反而不如一般本科高校待遇好的原因。一般说来,避开在职博士的个体差异,在职博士的平均工资是由边际在职博士给学校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在职博士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