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在职博士评价问题探析

2015-07-12 16:12:22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在职博士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在木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之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在职博士评价均依照此规定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在职博士培养模式的转型,现行的在职博士评价体系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

<一>评价目标的滞后性

现行在职博士评价主要以鉴定性评价、奖惩性评价为旨向。它是一种面向“过去”的鉴定性评价,其结果用于检测一个阶段的学习效果和为升学、毕业提供事实依据,而不是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以促进在职博士改进学习策略和发展方式。显然,它很难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无法关注学生的“米来”,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二)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在职博士质量标准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但现行评价标准追求统一性,缺少多样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唯学术化。现行评价忽视在职博士个体的多样化需求,片面追求学术性,导致在职博士只致力于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忽视对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锻炼,忽视了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现了院校培养的“高学术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应用、实践需求。二是同一化。现行在职博士评价多是采用相同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三是静态化。现行评价标准更注重那些规范性、知识性等易于操作的指标的考察,忽视素质性等潜在发展能力的弹性、动态指标的考察。还表现为评价标准相对静态,评价标准一日_确定,便很难随时代、环境、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三)评价内容的单维性

评价内容是在职博士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点,实质是对在职博士培养过程的全面反映。单维性主要是指评价内容偏向于某个维度。现行的评价内容集中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缺个性,重显性(知识)、乏隐性(知识)”,单维性突出。比如,长期以来在职博士评价模式基木上是以显性知识为基础构建的,评价内容比较注重学生显性知识的获得,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忽视了对隐性知识的考察,忽视了学生学习隐性知识所必需的主动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测查。

(四)评价方式的单极性

单极性主要是指评价方式仅能反映某个方面、某个时段的发展,无法关照到培养的各方面、全过程。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在职博士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第一年的课程考试、第二年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第三年的论文答辩这几方面进行。这些评价方式虽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在职博士的综合素养与实际水平,也不能为在职博士的可持续发展搭建“脚手架”。同时,单极性还表现为过分依赖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目前对在职博士基木上都有这样的规定:在职博士在毕业前必须在一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如果达不到此要求,就不能顺利毕业。这样的评价是量化评价,是结果性评价,重“成果”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重“数”轻“质”,单极性典型。

(五)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现行在职博士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基木都定位于单一的教师群体,忽略了社会和学生个体作为评价主体的存在。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被评价者只能被动、无条件地接受,而没有参与评价的权利和机会,这种主体单一、有说服力式的评价带来了评价不准确、形式化、脱离实际、忽视过程等弊端。这种单一化的评价使得评价结果与评价对象的实际状态和真实水平不相符,不能成为诊断、改进、激励与发展在职博士的起点,更无法定位在职博士的发展优势与发展走向,挖掘在职博士的发展潜力。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