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的必要性分析

2014-11-12 13:11:42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具体的历史阶段上是受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也体现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在人们努力发展出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创造出更好的受教育条件的时候,就提出了摆脱当时生产力水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的要求。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的事业,正如李岚清同志强调指出的那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在教育的发展上,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改善穷国办大教育的状况。一方面,20多年的招生实践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招生制度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改革,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在改革中发展前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在最近的十多年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连续五年扩大招生数量,高校在校学生达到1600万人。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毛入学率己达到15%。北京工业大学在职研究生老师分析我国的教育事业己经从精英式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在生产力水平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提供更好的支撑条件的同时,我们的招生制度却没有相应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体现出引导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要求,没有体现出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一种互动的辩证关系,这种情况必然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我国教育在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在教育方面,素质教育,能力教育,人才多元化等要求逐步加强的同时,要求招生制度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高校自主招生的必要性分析

1、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毛入学率己达到15%,从量的增长来看,预示着我国进入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大众化阶段。从质的变化来看,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目前己经由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精英化步入大众化。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己到了必须进行实质性变革的阶段,其突出表现在对中学生如何切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其适应教育发展规律。这自然涉及到今后国家将给予普通高校多大的办学自主权,高校又将如何制定选拔人才的标准。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规范教育,其基本思想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然如此,这就涉及到中学教学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高考又将如何考的问题。在此,又不得不提到应试教育,其着眼于分数和选拔,目的是考取高分以获得升学资格,教育内容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的需要,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考有多难,教有多难;学生尽力应试,考什么就学什么。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中学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考试转,考试成了基础教育的中心环节。而今天的高考制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注重对考生素质的考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使中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向创造性教育转变。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以高考的绝对分数作为高校惟一的选拔人才的方式,而是以高考成绩为主,辅之以综合测评。但由于综合评价的体系目前尚未建立,高校录取实际上是在德智体合格的考生中,按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进行录取。在此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高分和低分是指总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是“总分面前人人平等”。“总分面前人人平等”使得一些某科成绩特别优秀的考生,由于总分稍低几分,甚至1分,从而被拒之于自己理想中的校门之外,致使招生工作失去了个性,选拔没有了活力。特别是实行网上录取以后,仅凭考生电子档案中所提供的考生信息十分有限,甚至连考生在中学学习期间的操行评语都难以了解到,全面衡量形同虚设。既然大学选才采用的是依高考成绩作为惟一的标准,那么,中学教学也只好围绕高考进行应试教育。长此以往高考制度改革将始终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因此,对高校招生制度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彻底打破现行的不适应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要求的招生制度,加快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进行,对于促进教育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有助于多元化选拔人才

进入大众化的我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教育需求,培养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为社会所欢迎和需要的人才。实行自主招生扩大了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形式变得灵活多样,考试评价和选拔录取方式趋于多元化,注重了对考生的能力、素质的考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加入WTO后,按照我国政府对教育服务贸易的承诺,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有助于参加国际教育竞争。我们的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能够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要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对普通高校学生的培养规格方面要求能够适应国际化的激烈竞争,具备国际化素质,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体制改革方面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快对己经不适应现代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发展的传统模式的改革,其中改革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显得尤为重要,而对普通高校试行自主招生的录取方式改革恰恰是其重要环节。不断扩大高校自主招生规模,加大自主招生改革力度,给予普通高等学校最大程度的办学自主权,使高校能够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面向全社会招收符合本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所要求的学生,做到科学选才,必将最大限度地挖掘高校的办学潜力,充分调动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3、有助于能力教育的实施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理论联系实际,正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地方,正是马克思主义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的关键。人们的认识活动不仅仅是在学校完成的。学校教育也必须避免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高分低能是学校教育不当的体现,在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今天,学校要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必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是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在招生的环节上就应该有所选择,“因教选材”对于以后的培养会带来有益的作用。

4、有助于满足不同水平和不同地区的人才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方面各级地方和企业有了相当程度的自主权,作为上层建筑的高校招生管理模式,虽也有部分改革,但仍然是全国统招模式,这就与正在深化改革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冲突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有了经济自主权,各地区就能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由此引发地方特需的专业人员问题,这些特需专业人员一般不可能由国家统一规划,只能由地方自行规划培养。

(2)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专业人员需求数量、需求方向也不平衡,原有高校和专业布局己与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地方迫切希望有办学和设置专业的自主权。

(3)市场经济由于竞争机制的作用,其变化之激烈快速与计划经济不可同口而语,为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员,在数量、类型、专业等方面的需求,同样也快速多变。以战略规划为其特色的全国统招模式,难以适应这种高频高速的变化,这就使专业人员过剩与不足现象同时并存。为改变这种状况,地方希望在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上能有较大的机动性,不足即补,有余即停,积压即转,以保持地方专业人才的相对平衡。

(4)随着经济市场化,人才市场也随之发育。以计划统招模式下产生的群体,去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客观上形成一部分得天独厚,持价待贾;另一部分人却就业无门,降价屈就,不但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孕育着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5)一个时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带来科学文化事业的不平衡性,人才逆向流动使这种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但统考统招模式对这种不平衡性的照顾极为有限,致使在事实上无法实行真正的全国统一招生,不同省市高考录取分数线高低相差可达100余分;同一高校在不同省市内录取的新生成绩也相当悬殊,这为高校培养带来了困难,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6)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事业近年来也发展较快,高校之间教学水平、办学条件及实力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市场成分口益浓重的形势下,基础雄厚的高校迫切要求招收符合本校特色的优秀学生,以充分利用名牌效应;一些实力稍逊的地方高校,则希望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以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来取得地方更大的支持。这二者不约而同地希望在招生考试及录取标准方面取得一定的自主权。但目前统招方式常以1分、甚至半分之差决定考生的取舍;而且按考分分布规律,正是在取舍分界线附近,集中了大批考生。作为供方的学生能否被需方所接受进入某高校的决定因素似乎不是自身质量,而是填报志愿时就被注定了的“命运”;作为需方的高校,却也会因缺乏自主权而不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原料”。

由此可见,基本上从属于计划经济的高校统招人才培养模式,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招生模式必须作深入的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在招生过程中加大市场成份一一作为供方的中学毕业生和作为需方的高校之间,应建立起类似于市场的机制。如同一切市场经济供需方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权一样,考生有选择高校的自主权,高校亦应扩大在招生工作中的自主权,实现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主招生。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