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在职研究生培养学术研究相关的制度环境建设是保障

2015-04-22 11:19:10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学术研究制度是对学术创新活动有直接影响的制度,也是关系最为紧密的制度。学术研究制度是教师和在职研究生学术创新的保障,是直接关系到教师和在职研究生学术研究的规范准则,任何有关学术研究的制度环境建设都必须以保障学术创新为原则。制度环境建设的理想目标就是建立一套准则,这套准则能使在职研究生和教师调动起最大的积极性和创新动力,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甚至是醉心于学术创新中去。相关学术研究的制度环境建设为学术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促进了大学学术的发展。

1、调整跨学科学术合作制度

知识由哲学分化成众多学科,每门学科有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知识分化的同时,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分支学科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大量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不断涌现,各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自然科学渗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渗入自然科学,科学的高度分化与高度融合并存,强化了学科之间关系,不同门类学科知识在本质上相通,是进行跨学科研究最直接的依据。“学科本身越来越深入自己的对象时,就越接近这样的一个界限。这个界限表明,构成其他学科对象的属性和过程在客观上包含在这一对象中……不去考察似乎与这一学科完全无关的属性和现象,就不可能认识构成该领域学科本身对象的那些现象。”[’]这表明科学越发展,就越需要跨学科合作研究,当前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都是在交叉学科领域里取得的成绩,交叉领域往往成为学术创新的焦点。学术研究只有积极地吸收、借鉴相关学科的思想、方法、才能取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不同学科专业的在职研究生或教师由于专业基础,思维方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不同形式的碰撞便成为他们日常交往中的表现形式,这些碰撞是学术创新灵感焕发的根源所在。正如伯顿·R·克拉克所言:“集体研究可以提供同声翻译,把专家的行话变为共同分享的语言。”

和西方大学不同,我国大学一直缺少跨学科研究的传统,由于缺少专门的保障矩阵制跨学科研究的配套政策,从而导致跨学科研究组织小型化、分散化、间隔化,跨学科研究组织成为各个院系的附庸,未能得到自主权,从而导致我国大学教师跨学科学术研究活动开展的不理想。高校可以通过调整跨学科合作制度来保障矩阵制跨学科组织地建立与运行,从而较好地解决以上的问题。矩阵制(MatrixStructure)跨学科研究组织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既有垂直联系又有水平联系,既讲究分工又讲究合作,任务清楚明确。这种结构以学术研究课题为目标,将各专业教师联合起来专项攻关某一课题,课题结束后,再各自回到原院系。这样自主进行组合或解散,非常适用于跨学科协作和攻关项目。矩阵制跨学科组织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关系,既是问题导向型又是学院导向型,在矩阵制中从事研究的教师既受所属学院的管理,同时也受到跨学科研究中心的管理,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来安排具体组织活动,以任务、工作为中心,以项目开发为目标,加强了组织内部各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形成了高度有机地协调,从而打破人为的条块分割,不将教师固定在某一学科范围内,保证教师可以在学科组织之间自由流动。这种结构灵活性强,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活动,同时又保证了教师的一定的归属性,不至于流动频繁导致人心不稳,影响研究。例如,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在学术研究上取得骄人的成绩是与其设立的众多矩阵制跨学科学术研究组织分不开的,这种跨学科组织打破了院系组织界限,将树状的学科连接成网状的结构,按研究课题需要,充分开展跨系、跨研究所的学术合作,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矩阵制的这些特点特别符合大学跨学科研究,将是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所以调整优化跨学科合作制度的关键与核心环节就是如何改良制度,从而规范、引导、保证矩阵制跨学科组织地建立与运作,在制度调整上,美国加州大学有关如何保障矩阵制跨学科合作的经验值得我国大学借鉴。加州大学九个分校,每个分校都有几十个跨学科组织,其英文全称为“Organized Research Unit(ORU)"。ORU不同于研究人员自发成立的课题组,是一个有制度保障的矩阵制跨学科研究机构。加州大学专门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跨学科合作研究管理制度来保障ORU的运行,该制度规定每个ORU的负责人由校长任命,设有专门的委员会协助ORU工作,同时,学校的预算将专门给予支持,包括工作人员的工资,日常开支费用。ORU有较先进的硬件,专职的管理人员,为研究人员提供周到服务。它常常就某一个课题公开发布,吸引不同院系教师参与研究。加州大学高度重视对跨学科研究的政策扶持,其2000年度跨学科经费己达到全校科研总经费的40%。年度结束时,每个ORU必须向主管部门提交一份报告,介绍研究成果,经费的使用等情况,这份报告可以作为下年拨款的依据,为了保证ORU高水平学术研究,制度规定学校每五年对ORU进行一次评估,ORU定期评估是一种有效的制度,以证明其继续运行的理由。美国加州大学的经验告诉我们,矩阵制的跨学科组织是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方向,而要使矩阵制的跨学科组织高效运行,必须要建立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所谓跨学科合作制度调整就是由面向课题组的制度调整为面向矩阵制跨学科组织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矩阵制跨学科组织学术活动地开展,这就需要学校在政策上对矩阵制跨学科组织倾斜,制定详细的条例保障跨学科研究的设备场地与资金投入,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持。改变建立在小型化,分散化、虚体化研究组织基础上的管理制度,建立适应规模化、集中化、实体化组织的运行制度,建立矩阵制跨学科研究中心,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管理矩阵制跨学科组织,使矩阵制跨学科研究成为大学的主流研究模式,该组织的负责人由校长任命并接受校长的直接领导。学校尽量在预算上保证矩阵制跨学科组织的运行,每隔一段时间,组织专家组对其运行状态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的结果作为对其拨款的依据。

学术研究组织管理制度建立的目的是融合学术力量,整合学术资源,淡化学科、学院之间的界限,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综合的潜力。所以,如何更好地保障矩阵制跨学科组织运行是今后跨学科合作制度调整的方向,也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2、改进学术评价制度

学术评价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学术评价制度是按照学术的内在逻辑建立起来的制度,包括评价标准设立、评价过程执行两大部分。评价的对象是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著作出版、年度考核、科研项目立项与评定验收等活动。我们必须改变目前大学学术评价标准过于数量化的倾向,对待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学术的价值,即该成果对于学科,对于社会的功效,那种过于数量化,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学术泡沫,数字游戏的最终结果是我们永远也培养不出真正意义上的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在职研究生。谢维扬先生认为真正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决不会来自数量化,他认为:“从研究的角度说,许多真正有价值和有分量的课题就是需要有较长线的周期,而且研究者遇到挫折乃至失败的可能也是存在的……在简单化一的,而又带有严厉时间坐标的‘数字化’评估概念中如何反映呢……学校剩下的就只是‘数字’的繁荣了,高水准的学术本身将复何在?”[’]学术评价制度改进的目标是真正以学术成果的理论与实用价值来评价学术水平,以学术质量作为评价标准。只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只有标准的转变才能纠正从事学术活动时急功近利的倾向,通过改变过于量化的评价标准,将量化的评估指标纳入以质为主的评估中,量质结合、以质为主,为大学的学术创新指明正确的方向。

在学术评价程序的改进上,首先要改进同行评议专家的选拔制度,将专家的学术道德,治学品格放在第一位,学术品格不行坚决不请。一项学术成果出来之后,在组织专业委员会进行鉴定时,真正实行同行评价,同行专家尽量跨地区,随机遴选专家,实行异地同行专家匿名评审,还可以采用通信评审,聘请国外专家,减少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其次,评价过程应公开,防止暗箱操作,扩大被评审人的知情权。让我们看看英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科研评估的过程,或许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在正式评估前,基金会评估机构要公布指导各高校提交报告的详细说明书,一个学科专家组同时也公布本组评估的方法和标准,而且允许各界人士对此进行公开和充分的讨论。评估的结果,即每个评估单元的得分情况都予以公布,以显示在评估过程中从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机构提交的报告所采用的材料与先前公布的评估标准的相关性。总之,从评估单元的确定到学科专家组的任命,从评估组工作程序的制定到评估结果的公布,每个具体的信息(除了需要保密的资料)都可以从国际互联网上英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基金会的主页上查阅得到。”f}l

英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评估公开、透明、科学的做法避免了相关的一系列潜在的学术腐败问题,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在评估前,应公开评估的方法和程序,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大家讨论,每个评估项目的评分依据和最后得分情况要公布于众,接受大家监督。再次,评价的定位与评价的办法应有所区别,实行分类评价,按照理、工、人文社科类建立分学科专家库,理科类研究偏重于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工科类偏重于应用研究,注重实效。对于不同的学科应有符合各自特性的评价办法。最后,完善学术评价争议制度,评价结果接受大家的质疑与询问,要有足够的异议期,评估专家组负责向申述人解释,允许申述人向监督部门申请复议,监督部门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就学术争议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申述人。只有同时改革学术评价标准和学术评价程序,才能有效地改进学术评价制度。

3、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是核心

校园精神环境建设的目标是在大学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创新进取的精神氛围,让身处其间的在职研究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这种环境一直是理想中大学所追求的目标。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曾说:“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fZl大学之所以具有这种功能,就是因为它有校园精神的支持,没有精神,大学就没有灵魂,就不会存在,大学的精神就是大学的根基。冯友兰先在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中写道,“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取得非凡的成就与他们的这种精神是分不开的,如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吴大酞的多原分子之结构及其振动光谱等研究均处于世界前列,这进一步说明了精神的重要性。正如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那样—“一般来说,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能更有效的保障大学的高水准。”大学之所以存在就是由于其具有一种亘古不变的信念与追求,精神环境的改良并不是仅靠喊几句口号、贴几句标语、拉几条横幅就行的,它必须针对造成精神环境问题的原因提出优化方案,采取具体的行动。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精神理想的实现必须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大学的精神必定有一定的行为载体,通过行动的改变来建设校园精神环境。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