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再思考

2014-10-04 11:58:59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当今社会,是崇尚知识的社会,是对人才迫切需求的社会,特别是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强烈。毋庸置疑,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而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在职研究生教育能否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随着在职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应作为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

近年来,在职研究生教育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前所未有的进步,导致社会需要各类高层次人才,这为大力发展在职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任务、提供了大好契机。同时,在职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1981年我国恢复在职研究生学位制度以来,在职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们仍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识到在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及其潜在危机。正因为这些问题的日益凸现,使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了下滑的迹象和危险,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随着在职研究生的逐年扩大招生,有的导师带的学生过多,加之工作繁忙、负担过重,没有足够的时问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部分导师自身素质的不高、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要求又不够严格,培养目标不明,指导力度不够深入,致使理论与实际脱离。研究生的培养本应是以“个性化,、“客户化定制,的模式来运作的,应切实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拓展的,可是,如今却变成了“大批量生产”的运作模式。

2、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接受、理解、掌握现有的知识,在固定而陈旧的框架中思考问题,相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况且,迫于就业压力,读在职研究生自然而然地成了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质量的提升。

3、部分学科的教学方式仍然沿袭本科的教学方式,往往几十个在职研究生聚集一堂,不能让在职研究生自己主动思考而只是聆听答案,不能让学生创造知识而是记忆知识,不能让学生发现规律而是复述规律。同时,有些热门专业的教师紧缺,师资队伍人员不足,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哪有时问和精力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而一些冷门专业的教师所开设的课程没有儿个人上,积极性不高。有部分教师的教案一直沿用多年,根本起不到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4、由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了空前的“学历热”,并由此而导致为与之并存的“教育经济热”或“教育产业化”,以空前高涨的MBA和EMBA最为盛行。

5、学术氛围严重受到污染和侵害。由于大部分高校要求在职研究生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硕士至少1篇,博士至少3篇),而学生因迫于毕业的无奈,急功近利,于是不得不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发表论文。各种学术期刊为了迎合这种需求便呼之即出,而且不顾论文质量,使学术质量的整体水平直线下滑。这似乎又有悖于通过发表论文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的初衷。

6、在在职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中过于重视目标管理、轻视过程管理,为了应付管理程序,一些培养环节在操作过程仅仅流于形式。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致使培养出来的在职研究生在质量、素质上有缺陷,难出创新成果,工作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质量是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把培养研究生工作的重心从追求数量转移到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上来,是研究生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识。面对这些问题,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重新理顺思路、找准发展道路、采取相应举措、切实解决问题,以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定制培养模式,实施石性导向

目前,市场呈现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特征,供方之问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客户需要的是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必须跟随市场的特征转换运营机制,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相应的产品或服务方能赢得市场、赢得客户,从而得以可持续发展。研究生的培养,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基本特征,根据市场需求的基本状况培养相应的人才方能使之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培养成什么样的在职研究生”和“如何培养在职研究生”是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所蕴含的根本性问题。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成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实质是由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相关主体所决定的。参与在职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要素主要有政府、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学科专业单位、导师、研究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目前,有学者根据参与研究生培养主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诸环节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不同作用,将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导型、学科专业单位主导型、导师主导型、研究生主导型和社会(用人单位)主导型等六种模式。

诚然,上述六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尽管各有利弊,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不同主体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这些培养模式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中都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个体对研究生教育要求的多样化,使得单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并结合研究生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即时定制”相应的培养模式。政府也应积极倡导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切实做到因材施培养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制”方面应该切实结合在职研究生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取向,尽可能地根据研究生的自身需求实施个性模式导向。

(二)更新培养机制,聚焦创新能力

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实际上是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所需人才而作出的培养,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不能一劳永逸,需要在洞察与把握社会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适时作出调整或更新。李开复博士曾在全国高校进行“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的巡回演讲时指出:"21世纪不再是传统上仅仅埋头读书、被动工作、默默无闻者的时代。新世纪需要的是创新实践者、跨领域合作者、三商兼高者、高效能沟通者、热爱工作者、积极主动者和乐观向上者。”其中的“创新实践者”,就深深地蕴含着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关键在于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还蕴含着创新必须是有用的创新,并能动手付诸实践。其实,创新并不重要,而是有用的创新才重要,任何领域都需要创新,只有把创新运用到实践中去,做一个创新实践者,才能发挥创新的独特作用,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活动更有价值。

从能力的培养角度来说,“创新实践者”的本质就是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的类型一般包括思想、对策、实物、产品、技术等方面,首先,在于创新意识。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形成强烈的主动的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对于在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针对性地注重儿大能力要素的培养,即观察力、质疑力、动手力、拓展力、领导力、沟通力和协同力。

观察力是指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并加以剖析,从现象中悟出或想象出深刻内涵的一种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对于研究生而言,观察之后的“深思”与“丰富想象”比言目地“随从”与“执行”更为重要。

质疑力是指敢于对现有观点提出质疑并加以拓展和论证的一种能力,大胆的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质疑本身就是“创新”的体现。

动手力是指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从而将思想、想法付诸实践以求有所新的发现和发明的一种能力,积极的动手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

拓展力是指善于体验、不囿于陈规陋习、喜欢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将现有的观点加以完善的一种能力,坚韧的拓展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证。

领导力是指精于将自己塑造成团队领袖以组织、调动和凝聚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目标而甘愿付出努力的一种能力和艺术。

沟通力是指谙于随机应变、察言观色,懂得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能力。

协同力是指乐于与别人进行合作,共享资源的一种意愿,在现代社会,没有好的协同力,很难有所作为。

当然,好的培养机制只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外在条件,起的仅仅是外因的作用,要真正使培养机制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卓有成效,则需要将良好的机制内化于主体,这才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如何根据不同的研究生有针对性地施以相应的培养机制,是巫待积极加以研究的问题。

(三)加强导师队伍,深化指导力度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研究生应在导师(组)的指导、点拨之下创造性地完成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生在与导师(组)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创造新的知识、发掘新的思想。

首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没有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就不会形成高质量的研究生群体。导师(组)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承担传授知识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引导研究生如何成才、如何独立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火花塞”的作用,他们是研究生个人成长的设计师,是研究生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的引路人。为有效解决导师队伍问题,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做好导师梯队的建设,使教师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实践经验等方面形成连续带。

其次,建立有效的导师(组)工作考核制度,实行导师述职考评,进行动态管理。对于个别不负责任的导师实行淘汰制,严重的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以促进导师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要对导师招生人数进行严格定额限制,以保证导师研究生的比例适度。

再次,导师的人格、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因此,导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自己进行正确定位。研究生导师应将自己从“教导者”的角色转变为“促进者”的角色,将自己的教学目标从教授知识转变为教授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转变教学思想,完善方案方法

课程学习阶段是在职研究生后期进入课题、准备学位论文设计的基础。因此,一个完善的培养方案必须具备合理的课程设置、前沿的研究方向。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变化迅疾,知识在不断更新与演进,而且更新与演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做到不断完善、与时俱进。课程设置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而又不可能止于某个完善和优化结果的过程。在职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在强调拓宽基础、加强应用、注重创新的基础上,力求反映各学科的发展前景,发挥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同时,需要分清层次、正确定位,决不能简单地把硕士培养方案看成是本科学习的继续、博士培养方案看成是硕士的延仲。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纲领性文件,起着重要的引导性和目标性作用,应具有适应性、前瞻性、科学性、先进性和时代性。

教学思想应注重“三个转变”,即教学内容必须从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提高研究生实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教师地位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引导者、指导者和质量监控者;课堂教学模式应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转变教学思想的过程中,要切实树立起“学习知识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是目的”的思想理念和战略定位,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将研究生教学的重点由应试能力转变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上来,使研究生真正具备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战型人才。

(五)规范教育机制,净化学术氛围

随着社会对高学历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职研究生的扩招规模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同时部分院校的培养年限又缩短为两年。在追求数量与创收的过程中,无形中淡化或忽略了质量,抑或无力兼顾质量了。

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本应提倡“小批量生产”或“单件生产,、“专业个性化,的模式,如今却成了“大批量生产”、“专业通用化”的培养模式,由此而形成连锁反应—学术腐败在当今学术界已经成为屡见不鲜、众人皆知的事实。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规范的教育机制、良好而纯洁的学术氛围是关键、是核心,唯此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发展之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确巫待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来推动其向前发展。尽管我国高学历层次人才的比例较西方某些国家相差甚远,但我们也决不能一时为了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六)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潜心钻研

教育投入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无论是对于培养单位还是研究生自身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这既是研究生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保研究生能够沉下心来潜心钻研的保证。

关于加大经费的投入,可以考虑的相关事宜有如下儿个方面:

1.立足学术需求,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相应的研究平台和环境。这其中包括实验设备的购置和团队氛围的营造。要加大研究生的校际交流、省际交流和国际交流,可以在目前的“全国博士生论坛”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增创“全国硕士生论坛”,或者直接升格为“全国研究生论坛”。

2.切合自身需求,为研究水平卓著、研究能力强的研究生提供具有激励性的奖励措施和提供远景设计。也许,实施“研究生人才工程”—为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会是一个新的突破。

3.把握现实需求,密切校企合作关系,为研究生的出路做好铺垫,打消其为毕业时找一份满意而安稳的工作而不得不四处奔波的后顾之忧,使之可以安心地投入研究之中。为此,一旦研究生毕业就可以立即投入到自己的岗位之中。

(七)健全过程管理,夯实质量大关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并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应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要使目标和过程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和保证体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把关过程,即培养方案和计划的制定过程、实施过程、监控过程和评估改进过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体系主要构成包括:课程监控体系、学位论文监控体系和校外监督评估体系。

1.课程监控体系。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上除强调本科、硕士、博士知识的衔接性外,还应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程设置要有层次和跨度,体系合理、先进,使研究生既能在知识层面上达到横宽,又能在专业方向上得以纵深。

2.学位论文监控体系。学位论文水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对学位论文的管理工作中除强调论文格式的规范化外,更应注重论文的质量,积极倡导通过论文一方面出科研成果、一方面出人才成果的思想理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位论文工作的灵魂,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尤其应把好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和实验工作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可以说,论文选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论文创新可能性的大小,需要指导教师(组)与研究生的精诚配合和不断的思想碰撞。

3.校外监督评估体系。目前,随着研究生培养类别的增加(工程硕士、M BA ,  E M BA、网络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研究生等),部分院校建立了校外在职研究生培养基地。这些校外在职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校外基地分散,难于管理、疏于监督,使得部分在职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并不尽人意。为此,需要在职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切实有效的校外监督评估体系,以确保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

可以看出,上述各个监控体系的建立并非孤立,而是互相联系、相互融合的。要真正保证监控体系起到有效的作用,贯彻落实与严格执行是关键。

需要指出的是,在职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有赖于一批高质量的研究生来源,这其实就是一个把好招生关的问题。哈佛大学校长对全校师生演讲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宁愿有老鹰的蛋,放在鸡的巢中孵化,而不要鸡的蛋,放在老鹰的巢中孵化。”这正说明了招生入学质量关的重要。

(八)劝重视心灵沟通,塑造健全人格

关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上述儿个方面是侧重于从外界条件来阐述的,但是,研究生的内心世界是否健康亦是影响培养质量和成效不容忽视的问题。

李开复博士所提及的七种人才中的“三商兼高型’指的是,同时具备智商、情商和灵商(智商:IQ,  Intelligence Quotient;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灵商:SQ,  Spiritual Quotient)三种能力的人才。智商指人的聪明程度,情商指人的情感丰富与健全程度,灵商则指人对心灵、灵魂、灵命、灵体等特殊的、非物质形态类客观存在的感应程度。智商属于智力因素,而情商和灵商属于非智力因素。一个全面的综合型人才,是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起作用的。

智商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人只有智商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品格和强烈的团队精神。如今的信息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这里的高素质绝非局限于“高智商”的层面,而是包括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非智力因素。智商只是决定因素之一,只能说明智力够用,但是价值取向不正确却不能让高智商发挥应有的作用仍然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而价值取向就是由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情商和灵商所决定的。

作为在职研究生,智商往往是比较高的,但是为什么每年总有个别研究生只要稍微遇到一点挫折或不顺就想不开而选择“逃避”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年轻生命,抑或做出令人不可思议的诡异之举呢?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未能在心灵上塑造起健全的人格。研究生的健全人格,绝非培养部门单方面所能做到的,更多的还在于研究生自身的修炼和修为。如果不能自己作出正确的定位,心态一旦被扭曲了,人格一定是不健全的,价值取向自然会偏离正常轨道。

“如何培养在职研究生”和“培养成什么样的在职研究生”始终是提升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所在不断探讨和探索的核心问题。尽管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长期的,繁琐的系统工程,我们仍然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而且需要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并实施适宜而切实有效的举措,追求数量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了质量。这是时代的呼吁,是社会的呼吁,也是办好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最深重最急切的呼吁。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