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职研究生在线咨询

院校隶属: 教育部 简称:北外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 211
  • 在职研
  • 同等学力
  • 在职硕士
官方网址:http://www.bfsu.edu.cn/ https://graduate.bfsu.edu.cn/
报名电话:010-62928362
电子邮箱:--

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文学专业欧美文学史研究方向和西方文论与文化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4-05-09 13:35:06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培养目标:
具有文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系统地了解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了解中外文学发展中的经典作家和作品;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导师指导下,能够就小说、诗歌、戏剧、中外文学比较和西方文论与文化研究等领域独立进行有一定新意的研究。

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年。如提前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专业必修课程成绩优秀,有较突出的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完成规定的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按相应的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可按程序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进行论文答辩、提前毕业。

培养要求: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努力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有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能用第二外国语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文献资料,有一定的口语和书面语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研工作;
学位论文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广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具有在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国际和跨国组织从事教学、科研、外事、管理以及其他与本学科相关的工作的能力。

学分要求:
研究生在学期间 应 修满 34 学分。其中:
1、学位公共课: 7 学分
政治理论课 3 学分;外国语(非外语类)或第二外国语(外语类) 4 学分。符合下列条件者,可免修、不考相应外国语或第二外国语并记入学分:
(1)已取得国家承认的本专业以外的外语专业大专、本科毕业证书;
(2)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统考外语成绩在 80 分(含 80 分)以上者;
(3)入学后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外国语(非外语类)或第二外国语(外语类)考试(试题难度参照专业外语四级水平),成绩合格 ;
批准免修、不考的研究生可选修第二外国语(非外语类)、或第三 外国语(外语类)。
2、通开必修课: 4 学分
须学习 2 门通开必修课,计 4 学分;其中一门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一级学科通开必修课,计 2 学分;另一门在其他通开必修课中任选一门,计 2 学分。
3、专业必修课: 6 学分
各个学科方向开设 3 门专业必修课,传授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4、专业选修课: 16 学分
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开设 8 门以上的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分为任选课和限选课。除 3 门指定的限选课(各专业学生应选课程)外,其它课程(包括非本专业的必修课)均为任选课。
5、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 1 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全国或 国际学术会议、系列学术讲座并撰写相关学术报告或“三助”(助研、助教、助管)计 1 学分。

学分要求:
要求修满36学分。具体分配如下:
1、学位公共课:7学分
政治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总体培养方案》(以下称《总体培养方案》),符合下列条件者,可免修、不考相应外国语或第一外国语并记入学分:
(1)取得国家承认的外语专业大专、本科毕业证书;
(2)入学后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外国语(非外语类)或第二外国语(外语类)考试(试题难度参照专业外语四级水平),成绩合格。
批准免修、不考的研究生可选修第二外国语(非外语类)、或第三外国语(外语类)。
2、通开必修课:4学分
按照学校《总体培养方案》的要求,须学习2门通开必修课;其中一门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一级学科通开必修课,计2学分;另一门在其他通开必修课中任选一门,计2学分。
3、专业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24学分
专业必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
专业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分研究方法、作家作品研究(小说类)、作家作品研究(诗歌戏剧类)、理论、修辞学与诗学专题、文化研究专题、其他等七大板块,每个板块至少选一门课程。
本所专业课开设考虑与校内其他培养单位资源共享。学生首选本所开设的课程,同时可按相关规定去其他培养单位修课。
4、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1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讲座或“三助”(助研、助教、助管)满40小时,其中至少20小时为辅助性活动。

科研创新、科研成果和学术交流:
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学术讲座,发表5000字以上专业翻译作品,发表或在全国学术会议上提交论文1篇。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须署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校按《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奖励办法》给予奖励。

培养流程:
(一)实行全程、双向选择硕士研究生指导机制。入学第1学期内,明确个人学术兴趣,了解研究所师资情况,第3学期第3周前(9月)确定学位论文方向,并以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指导教师。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包括课程学习、中期考核(即学位论文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等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1、须在3—4学期内修满学分。
2、课程学习结束时,一般在第5学期第3周前(9月)进行学位论文资格考试。考核内容包括课程选修情况和由30本书组成的基本书单,主要是对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综合能力进行考核。研究生入学时,由专业负责教师发给学生在读期间的推荐书单,书单包括基础必读、课程必读等各类推荐书目共100多本,学生按类别要求及论文需要选择其中30本,纳入学位论文资格考试考核范围。学生须在论文资格考试一周前向所办公室提交个人考核书单。资格考试委员会由导师及三名以上专业教师组成。考核不合格者不具备撰写学位论文的资格,按结业处理。
3、通过资格考试者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学生须提前一周向所办公室提交经导师批准的撰写论文申请及2000字左右的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须包括以下内容:所选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所选课题的研究状况、论文的基本理论框架、实施研究的具体步骤、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参考文献、实施研究的主要困难等。开题报告委员会由导师及三名以上专业教师组成,一般与资格考试委员会成员相同。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可按有关规定再次开题,第二次开题仍未通过者按结业处理。
4、按照学校规定的期限和相关要求完成学位论文。一般第5学期第15周前(12月中旬)提交论文初稿,在第6学期第11周前(5月中旬)提交终稿。提前毕业者完成论文的期限相应提前。
5、研究所按照学校统一规定的时限,组织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答辩一般在第6学期第16周前(6月中下旬)。答辩时间一般为90分钟,其中20分钟由论文作者介绍论文情况。答辩委员会由三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组成,其中一名须为校外人员。

各学期具体安排如下:
1、修政治理论课、第二外国语、通开必修课;
2、修专业课(4—6学分);
3、阅读推荐书目第2学期1、政治理论课、第二外国语、通开必修课;
2、修专业课(4—6学分);
3、阅读推荐书目第3学期1、第3周前(9月)确定论文方向、确定导师;
2、修专业课(8学分);
3、阅读推荐书目第4学期1、学期初确定论文题目,以便围绕课题选修课程;
2、修专业课(6—8学分);
3、阅读推荐书目第5学期1、第3周前(9月)进行硕士论文资格考试和开题报告会;
2、修专业课(4—6学分);
3、第15周前(12月中旬)提交论文初稿(1/4—1/3论文)第6学期1、第11周前(5月中旬)提交论文终稿;
2、第16周(6月中下旬)论文答辩6、杜绝任何抄袭、剽窃现象。论文中直接或间接引用,需注名注明出处。查出抄袭行为将取消答辩资格。复查查出抄袭行为,将取消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用中文或论述对象所使用的语言撰写。
2、学位论文规范以MLA体例为准,参见《MLA文体手册和学术出版指南》([美]约瑟夫·吉鲍尔迪著,沈弘、何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3、用中文撰写的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用外语撰写的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课程介绍:
(一)专业课程
1、期刊阅读与论文写作
主要通过对专业期刊的阅读,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动态,学习论文写作的方法和规范,初步建立起学术研究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的写作方向或论题。
参考书目:
《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

课程要求:在此学期内所作的读书报告不少于2次(篇)
考试方式:在学期末提交论文1篇(不少于3000字)

2、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主要讲解从俄国形式主义以来的欧美文学理论,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接受美学、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些理论流派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批评流派。正是它们的出现,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和理解方式。这些课程的出现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的特殊目光,促使学生的批评实践有充分的理论背景。
参考书目: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y Jonathan Culler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by Terry Eagleton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From Basic Principles to Advanced Applications by Donald E. Hall
Modern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 by Philip Rice and Patricia Waugh
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by Michael Groden, Martin Kreiswirth, and Imre Szeman
课程要求:在此学期内所作的读书报告不少于2次(篇)
考试方式:在学期末提交论文1篇(不少于3000字)

3、欧美文学史
主要研讨欧美文学的发展史,内容涉及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文学、欧洲文艺复兴、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诸多思潮和流派。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勾勒一条比较完整的世界文学发展的线索,以此奠定广阔的文学史视野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参考书目: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六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郑振铎《文学大纲》 广西师大出版社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 河北教育出版社
杨周翰等主编《欧洲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赋宁主编《欧洲文学史》 商务印书馆
梅西著 李青玥译 《文学史纲》 陕西师大出版社
张玉书、李明滨等主编《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课程要求:在此学期内所作的读书报告不少于2次(篇)
考试方式:在学期末提交论文1篇(不少于4000字)

4、中外作家、作品比较专题
本课程在文学史课程的基础上,引入比较文学和文化诗学的理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加强中外经典作家和作品的研究。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细读与评析,寻绎出跨文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学的特征、中外经典作家的创作个性和经典作品的独特构成元素,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某种思考的起点。
参考书目:
基亚著 颜保 译《比较文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钱钟书《管锥编》 中华书局
叶维廉著 《中国诗学》 三联书店
刘若愚著 田守真 饶曙光译 《中国的文学理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
乐黛云等著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利克著 伍晓明 张文定等译 《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隆溪选编 《比较文学译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介民编 《比较文学译文选》 湖南人民出版社
韦斯坦因著 刘象愚译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辽宁人民出版社
范伯群 朱栋霖 主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江苏教育出版社 汪剑钊著 《中俄文字之交》 漓江出版社
课程要求:在此学期内所作的读书报告不少于2次(篇)
考试方式:在学期末提交论文1篇(不少于3000字)

5、后现代理论
主要讲解当代西方一些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的著作,通过对他们的代表作的细读,仔细向学生解释后现代思想的关键论点,厘清他们的思路,和理论文脉,同时也包括各种对后现代思潮的批判。要着重讲解的批评家包括福柯、德里达、德勒兹、拉康、巴特和鲍德里亚、利奥塔等人,也包括其余的欧洲思想家比如哈贝马斯、阿甘本、齐泽克等人,也包括英语国家的理论家,比如詹姆逊、赛义德和斯皮瓦克、巴特勒等人的著作。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西方后现代思潮,并培养学生的理论意识和敏感性,使他们有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参考书目:
The Postmodern Adventur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at the Third Millennium by Steven Best
Simulations by Jean Baudrill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by Jean-Francois Lyotard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by Fredric Jameson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by Michel Foucault
Of Grammatology by Jacques Derrida
课程要求:在此学期内所作的读书报告不少于2次(篇)
考试方式:在学期末提交论文1篇(不少于3000字)

6、现代诗解读与研究
以诗歌这一文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内部规律。初级目标设定一:了解世界诗歌的发展脉络,把握其演变的路径;初级目标设定二:研究中国新诗发展中的外来影响,探讨诗歌翻译与传播的可能与困难。该课题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参与到现代诗歌的推进工作中,以真正履行一个文学研究者在世界文学发展中的使命。
参考书目:
飞白 著《诗海——世界诗歌诗纲》漓江出版社
飞白 主编《世界诗库》(十卷) 花城出版社
吴笛著 《比较视野中的欧美诗歌》 作家出版社
沃伦著 《理解诗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伊丽莎白·朱著 李力 余石屹 译《现代英美诗歌鉴赏指南》四川人民出版社
课程要求:在此学期内所作的读书报告不少于2次(篇)
考试方式:在学期末提交论文1篇(不少于3000字)

(二)本所开设的相关文学课程(可选修)
7、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本课程主要讲述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欧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历程、理论建树和批评实绩,引导学生熟知并掌握其演变脉络、理论内涵和批评方法,进而参照和借鉴其理论视角,品评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和当代文化现象。这门课将涉及10位极具代表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乔治·卢卡奇和安东尼奥·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和赫伯特·马尔库塞,结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路易·阿尔都塞、吕西安·戈德曼和皮埃尔·马谢雷,以及当代的英美最为重要的两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和特里·伊格尔顿。通过讲解和分析这些理论家和批评家的代表性论著,并参之以20世纪其他文论流派的理论主张和批评实践,凸显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独到思想路径和分析方法。这门课程共计36学时,在18周之内讲授完毕,平均每周2学时。以学期论文为考核标准。
课程要求:每人在此学期内所作的读书报告不少于3次(篇)
考试方式:在学期末提交论文(英文)1篇(不少于3000字)
参考书目(略)

8、叙事理论
叙事理论是研究叙事形式的理论,在文学理论中属于文学的“内部研究”。西方叙事理论可以上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深受俄国形式主义和美国新批评影响、脱胎于法国结构主义的叙事学,叙事理论才取得独立的地位,不再仅仅从属于文学批评。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相对于经典叙事学的后经典叙事学。本课程着重引导学生探讨叙事学的主要概念、基本理论框架、历史渊源和发展态势,注意比较叙事学与其他形式批评理论的异同以及叙事学与历史/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之间的关系。同时,强调理论学习与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紧密结合,以使学生掌握如何在文学批评中熟练运用形式批评的工具,还希望学生适当关注中国在叙事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和现状。教学内容分为早期叙事理论、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三个部分,以经典叙事学内容为主;教学时以基本理论问题为纲,要求学生围绕问题阅读不同著作,展开专题讨论;批评文本采用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到灯塔去》,在对同一个文本的分析中深入了解叙事学内的不同概念、方法以及叙事学与其他理论的相互关系。
课程要求:每人作读书报告(或课堂口头报告,或提交书面报告)不少于4次(篇)
考试方式:在学期末提交英文论文1篇(不少于3000字)
参考书目(略)

9、圣经的文学阐释
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储备,引导学生对《圣经》与现代英语文学的文学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通过对英文版《旧约》文本的细读和文字的考据,掌握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论——语文学(philology)阐释方法。这种方法论曾在19世纪晚期使英语在美国学院体系内首次成为一门授予学位的学科,也在语文学研究的基础上,才派生出结构语言学分析、新批评、文体学批评等文学批评理论。所以通过细读《圣经》文本,学习和掌握文学研究的基础方法论,对学生未来的文学研究起到深远的启示作用。
课程要求:
要求学生细读《旧约》文本,同时精读语文学批评的经典作品如奥尔巴赫的《摹仿论》,再结合小说文本,系统掌握文学研究的规律。同时,也要对文学理论的关键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每位同学要在学期内准备2-3次报告,并交两篇 2-3 页的 “think essay”。
考试方式:学期末交10页左右论文(英文)
参考书目(略)

10、媒介理论(用德语授课)
媒介在人的生存中不可或缺,它们在我们行为交往、理解世界过程中起着重
要作用,而且也建构着历史,塑造着我们的感知方式,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媒介的出现决定了人们的不同交往方式。近年来,在文化学发展的进程中,媒介越来越受到强烈关注,媒介学在德语国家已经成为独立的学科。
本课程从以文字、书本为媒介的文学与其他媒介的关系入手,首先了解当今文化学研究中对媒介如:语言、符号、文字、图像、影视等基本概念的理解,进而探讨媒介(如中世纪口头文化向书本文化的转变,启蒙运动中的书本文化的普及与文学高峰的关系,电影的诞生对感知方式的影响,电视、电话、电脑、网络对交往方式的影响)在历史进程中意义及转换,对人的交往模式与行为方式的影响;考察媒介在当今“虚拟”取代“现实”,“类像”取代“真实”的“多媒体时代”中的作用,尤其是当今图像与文字、文学文本与网络文学的紧张关系。
该课程一方面结合文献的研读,尝试理出出于不同历史语境与理论视角对“媒介”的理解,进而梳理媒介的发展转换脉络,另一方面在解读媒介理论关键文本的过程中,探究其不同方法模式的理论前提、优势与局限。在理清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及其研究范围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媒介对文学研究的意义运用的可能性。
课程要求:每人在此学期内所作的读书报告不少于3-4次(篇)
考试方式:在学期末提交论文(德文)1篇(5号字10页A4以上)
课程安排与必读书目(略)

11、文化学理论(用德语授课)
近二十年来,文化学在德语国家似乎成为了德语文学研究中的主导性视角。在德语中以复数形式出现的“Kulturwissenschaften”一方面说明了这一研究趋势的多元化、跨学科的开放特点,同时也表现出方法上的复杂基础与难以归于一统的不同前提。该课程一方面结合导论读本的研读,尝试界定出于不同历史语境与理论视角对“文化”的理解,进而梳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在解读文化学理论关键文本的过程中,探究其不同方法模式的理论前提、优势与局限。在理清文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及其研究范围的同时,进一步探讨“文化学转向”对文学研究的意义,并通过具体的文学文本分析尝试文化学视角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可能性。
课程要求:每人在此学期内所作的读书报告不少于4次(篇)
考试方式:在学期末提交论文(德文)1篇(不少于3000字)
主要参考书目(略)

12、跨文化交际研究:理论与方法 (用中文授课)
跨文化交跨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传播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和欧洲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学科侧重亦有差异。本课程既介绍美国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也介绍欧洲的主要理论,使学生获得一个比较广阔的视野,并将其研究方法运用于文学、语言学、管理学或外语教学的研究,使他们的研究具有跨文化的视角和多学科的性质。此课程在研究生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由外国文学研究所、德语系和其他系的教师用汉语讲授。授课对象是各专业的一、二年级研究生。
主要内容和参考书目(略)

13、犹太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与再现(用英语、德语、中文授课)
影视传媒对历史的再现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记忆,多年来有许多历史学家和传媒学者都曾讨论过电影和电视如何重构了历史表达的方式,以及新的历史书写又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好莱坞生产出一种新的类型片——犹太大屠杀影片。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犹太大屠杀影片就开始孕育着一种特殊的历史叙事形式,这种历史叙事不断地重构着人们对二战的记忆、对犹太民族历史命运的认知。好莱坞对屠犹历史的影像再现,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不断地复制、繁衍和扩散,比起其他类型的历史影片来,屠犹题材影片的产量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好莱坞影视文化生产中,对犹太大屠杀影像叙事所采取的策略及其流变。从几部经典的“大屠杀影片”入手,对情节细读并对叙事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梳理出1960年代早期好莱坞“大屠杀影片”对屠犹和以色列建国历史的影像叙事策略,然后再分析欧洲“屠犹”记录片与好莱坞影片之间的叙事关系,最后清理出1980、1990年代好莱坞“屠犹”影片的叙事策略和象征意义,以及与美国大众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而在德国,犹太大屠杀直至近日都依然是历史记忆与忘却中的焦点,从九十年代初期的“史学家论战”到马丁·瓦尔泽的德国书商“和平奖”获奖演说引发的争论以及2000年前后有关柏林“犹太博物馆”的大讨论,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个人与集体、凶手与受害者及其后代对这段“噩梦”般的历史的“加工”活动。不同的媒介对这段历史的“叙事”影响着处在动态中的记忆,重构着过去,影响着当今人们的视角。我们从不同的媒介入手分析对这段历史的重构过程,结合对影视、纪念场所的观察,探讨战后文学对这段历史的回忆反思作用与功能。
课程要求:要求学生精读德语和英语阅读材料,并配合影视作品的符号学分析,对犹太大屠杀的历史记忆这一主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训练学生在文化研究领域的科研能力。每位同学要在学期内准备2-3次报告,并交两篇 2-3 页的 “think essay”。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