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在职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015-06-13 15:01:02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一)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中外合作办学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我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对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在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在职研究生作为培养博士在职研究生的中间环节,有其独特性,如何凸显其与本科、博士在职研究生培养的与众不同,兼顾升学与就业,是我国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硕士生培养目标定位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硕士生培养目标过于笼统,不够明确化,硕士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本科生培养目标重复,如中外合作办学工商管理项目的培养目标,硕士项目与工商管理本科项目的培养目标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商务管理知识、具备公司理财专长、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强调的都是应用能力,不同是掌握程度的问题,如何去评定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研究生和工商管理本科生的能力有一定的主观性、复杂性和不明确性,难以凸显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在职研究生的特点和存在价值,使得中外合作办学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和需要脱节,是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盲目复制中外合作办学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

通过资料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培养模式虽然有所创新,但仍有一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对我国传统的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生搬硬套,将其直接运用到中外合作办学中,形成了很多新瓶装旧酒的情况,盲目地模仿和复制已产生一系列后遗症,比如采用传统的入学形式、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等问题,阻碍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三)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和开放性

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培养模式的组成要素呈现出封闭、僵硬、过于单一,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外合作办学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如在入学形式上过于陈旧、僵硬,仍实行非中外合作办学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制度,采取一锤定样式的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实际上,随着攻读在职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尤其是在职学员的增多,对宽松、弹性制的入学制度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客观上就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在职研究生入学形式更加灵活、开放。此外,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在职研究生培养年限安排不合理,缺乏确定性。大部分合作项目学制是1. 5-2年,少数项目学制是1年、2. 5年、3年,虽然符合多样性原则,但也表现出一些弊端,如学制过短,导致学生难以完成相应的课业,过长的学制,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中西课程内容融合程度不高,呈现各自为政的局面,缺少必要的互动,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缺少与导师的学术交流,尤其是与外籍教师的交流和互动,导致在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无法完成或创新不足。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