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地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三版)

2024-01-30 16:29:36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考试大纲

一、当代世界与地理学

(一)当代世界的冲突与危机

1.人口增长的表现及其影响

2.资源短缺的表现及其影响

3.环境退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4.发展失衡的表现

(二)地理学的性质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地球表层的概念

(2)地球表层系统发展的基本动力

(3)地球表层不均一和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

(4)地球表层的变化

2.地理学的研究视角

(1)综合的领域

(2)动态观察世界的途径

(3)空间表述

3.地理学的科学地位与实践需求

(1)地理学的科学地位

(2)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

(3)地理学家满足实践需求的主要方式

4.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未来地理学的发展方向

(2)未来地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

(三)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与学派

1.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1)按科学抽象层次认识的地理学学科体系

(2)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构成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2.地理学的主要学派

(1)区域分异学派

(2)景观学派

(3)生态学派

(4)区位学派

(5)实证主义学派

(6)人本主义学派

(7)结构主义学派

(8)后现代主义学派

(四)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地理观测与数据采集

(1)实地调查与野外观测

(2)遥感

(3)抽样技术

(4)采集二手资料

2.地理分析与综合

(1)要素分析

(2)描述:描述的主要方式

(3)比较:时间比较法与空间比较法

(4)解释:经验归纳途径和理论演绎途径

(5)模拟

(6)区域综合集成

3.地理信息的表示与交流

(1)地图

(2)地理信息系统

(3)地理可视化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无机界

(一)岩石圈

1.岩石圈的结构与组成

(1)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

2.构造地貌

(1)地壳运动与地貌发育: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基岩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块体运动

(2)构造地貌:动态构造地貌和静态构造地貌;全球构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

3.外营力地貌

(1)地貌外营力:风化作用及其意义;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2)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流水作用;坡面流水地貌与沟谷流水地貌;流水地貌

(3)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岩性与构造条件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喀斯特作用的水动力条件;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

(4)风沙作用与风沙地貌:风沙作用的基本条件;风蚀地貌,风积地貌

(5)黄土地貌:黄土特性及其对地貌的影响;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间地貌

(6)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磨蚀作用,拔蚀作用,冰碛物;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

(7)冻融作用与冻土地貌

(8)海岸地貌:海岸带地貌外营力作用;海蚀地貌,海积地貌

4.地貌演化

(二)大气圈

1.大气组成和结构

(1)大气的组成:均匀层和非均匀层;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2)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层。对流层中的水平非均一现像——气团和锋

2.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天文辐射,太阳总辐射;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辐射差额

(2)空气温度: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的地理分布;气温的垂直分布和大气稳定性;全球温度带

3.大气的运动

(1)气压和风

(2)大气环流:平均纬圈环流,平均经圈环流,季风;太阳辐射对形成大气环流的作用,地球自转对大气环流形成的作用,海陆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大气中的水分

(1)大气中水的三态变化:湿度,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水汽凝结物:云,雾,露,霜,霜冻

(2)大气降水:降水的形成;降水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大气降水的空间分布;酸雨

5.气候

(1)气候的概念:天气,气候,气候系统

(2)气候的形成

(3)气候类型

(4)气候变化的原因

(三)水圈

1.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1)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地球上水的类型;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2)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2.陆地水

(1)河流:水系,外流河与内陆河,流域,河源与河口,上游、中游与下游,河流的落差,比降,流域面积;水位,流速,流量,水温,河流含沙量,河流水化学;汛期,枯水期,平水期,冰冻期,洪水;河流的补给;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2)湖泊、沼泽和水库:湖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淡水湖与咸水湖,湖泊的水文特征;沼泽的形成条件和水文特征;水库的组成和功能

(3)地下水:地下水的来源;地下水的理化性质,矿化度和硬度;地下水的运动;地下水的类型: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4)冰川:冰川的形成和类型,雪线,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冰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海洋

(1)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水的化学组成;海水的盐度、温度、密度和颜色及透明度

(2)海水的运动:潮汐;海浪;洋流:赤道流,西风漂流,南极绕极环流

(3)海平面变化:海平面变化原因;相对海平面变化;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三、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有机界

(一)土壤圈

1.土壤概述

(1)土壤剖面,聚合土体

(2)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

2.土壤的组成

(1)土壤的无机组成: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2)土壤的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腐殖质

(3)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土壤圈物质循环

(4)土壤水分:土壤吸湿水;土壤毛管水;土壤重力水:土壤水分有效性;土壤分散系的类型

(5)土壤空气: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土壤气体交换过程

3.土壤的物理性质

(1)土壤热状况

(2)土壤质地:土壤粒级;土壤质地

(3)土壤结构

(4)土壤其他物理特性:土壤颗粒密度;土壤体积密度;土壤孔隙度;土壤颜色

4.土壤的化学性质

(1)土壤酸碱度

(2)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3)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

(4)土壤肥力系统

5.土壤形成过程

(1)土壤形成因素

(2)土壤形成过程:腐殖质化过程;泥炭化过程;淋溶作用与淀积作用;灰化过程;富铝化过程;盐化与碱化;潜育化与潴育化;土壤的熟化过程;土壤退化过程

6.土壤分类

(二)生物圈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因素与生物的相互影响:生态因素;生态幅度;限制因素;最小因子定律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指示现象

2.生物群落

(1)生物群落内部关系的主要形式

(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与优势现象;群落的结构与外貌;群落的时空变异性

(3)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再生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地球上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第一性生产力

(1)全球生态系统的类型: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人

工生态系统

(2)生物圈的第一性生产力

(三)智能圈

1.人类在地球表层的优势地位与能动作用

(1)人口数量

(2)人类的适应能力

(3)人类的意识和智力

(4)现代人类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

2. 人类生态系统

(1)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

(2)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

3.智能圈的自然系统

(1)自然系统的空间范围

(2)自然系统的发展

4.社会—经济系统

四、地球表层系统过程

(一)能量转换与传输过程

1.地球的热量平衡

(1)太阳辐射

(2)地面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3)地球的热量平衡

2.能量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和传输

(1)全球辐射平衡

(2)局地的能量传输

(3)全球的能量传输:大气环流对能量的传输;大洋环流对能

量的传输

3.自然地理过程的动力因素

(1)辐射干燥指数

(2)辐射干燥指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能量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1)内力的影响

(2)外力的影响

(二)化学元素的集散过程

1.地表环境的化学演化

(1)地表环境化学演化过程的四个阶段

(2)地表环境化学演化的几个基本规律:地表环境物质来源的变化;环境要素在化学上的相互联系;环境化学演化的量变和质变;化学演变过程中元素运动的周期性和方向性

2.地表环境中化学元素的集散和地理分异

(1)化学元素在地表环境中的分布

(2)地表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方式:水迁移、大气迁移、生物迁移;地表元素迁移的影响因素:内在因素、地球化学环境、地表的自然地理条件、人为影响

(3)地表化学元素的地域分异:地表化学元素的集散;我国土壤微量元素的地域分异规律

3.地表化学元素集散的实践意义

(1)在农业方面

(2)在畜牧业方面

(3)在卫生保健事业方面

(4)在找矿方面

(5)在环境保护方面

(三)水分循环与转化过程

1.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

(1)水分循环:类型;水分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水量平衡:水量平衡的原理;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各类水量平衡方程;水量平衡与能量平衡的关系

2.水量转化

(1)“四水”转化系统

(2)水量转化的区域结构规律

3.水量调控

(1)水分循环的界面调控:通过生物措施调控水分循环;通过雨水收集调控水分循环

(2)土壤水分调控:土壤层的水量平衡方程;区域蒸发;地中水调控

(四)生物过程

1.生物圈中的能量循环

(1)能量在生物圈中的固定和转化:“十分之一”定律;生物圈中的能量比例

(2)能量被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用的情况

2.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2)物质流及其周转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根据生物圈的分类;根据循环

的范围、线路和周期的分类

(4)营养物质循环: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

3.土壤—植物系统

(1)影响变量

(2)土壤-植物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循环模式:土壤-植物养分系统;一般模式;特殊环境模式

(3)生态系统钙的地球化学

(4)土壤-植物系统的稳定性与变化:基本概念;干扰与恢复一般模式;养分系统干扰与恢复的非生物模式;养分系统干扰与恢复的生物模式

(五)人文过程

1.人类活动对地球能量运动的影响

(1)人类活动的能量消耗形式:内能;外能

(2)人类活动对能量运动的影响:造成热污染;增加 CO2浓度;增加大气中固体粒子数量;威胁臭氧层

2.人类活动对地表物质运动的影响

(1)影响固体的机械移动:直接改变地表形态的生产活动;间接造成成地貌形态和特征变化的活动

(2)改变水分循环和水平衡

(3)影响化学元素迁移:大范围的水体污染;排放污染物

五、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耗散结构和整体性

1.系统研究与地理学

(1)系统的基本特征

(2)地理学中的系统思想

2.地球表层系统的开放性与耗散结构

(1)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属性

(2)地球表层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3.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化与节律

1.地球表层的演化

(1)地质历史上地球表层的演化

(2)人类历史中地球表层的演化

(3)地球表层系统演化的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三大耗散结构类型;三类耗散结构的联系

2.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

(1)周期性节律:昼夜节律;季节节律

(2)旋回性节律:地质旋回;气候旋回

(3)阶段性节律:生物生长节律;生物进化节律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自然地带性

(1)自然地带性的概念

(2)理想大陆自然地带分布模式

2.垂直自然带

(1)垂直自然带类型系统的划分

(2)不同结构类型的特征

(3)水平地带与垂直自然带间的关系

3.地方性、隐域性及微域分异

(1)地方性分异

(2)隐域性分异

(3)微域性分异

六、环境变迁

(一)历史上的环境变迁

1.地史中的环境变迁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2)地史中的植物演化与环境变迁

(3)地史中的土壤变化

2.人类历史中的环境变迁

(1)环境变迁的自然因素

(2)环境变迁的人类方面

(3)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二)当代全球环境变化问题

1.全球变暖

(1)温室气体增温的可能效应

(2)气候的波动与不确定性

2. 土地退化

(1)土壤侵蚀:土壤风蚀沙化;水土流失

(2)土地荒漠化

(3)土壤盐渍化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环境污染

(三)自然灾害与减灾

1. 自然灾害的特征

(1)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危害性和并发性;意外性和紧急性;区域性和延滞性;周期性和群发性;复杂性和多因性

(2)中国自然灾害的特征

2.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干旱,洪涝,台风,地震,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火山爆发,海啸

3.减灾对策

七、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类型和性质

1.自然资源的分类

(1)多种分类

(2)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恒定性资源;储存性资源;临界性资源

2.自然资源的性质

(1)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2)自然资源的属性: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变

动性;社会性

(3)自然资源概念的动态

(4)储存性资源的性质

(5)流动性资源的性质

(二)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资源基础

(2)探明储量

(3)条件储量

(4)远景资源

(5)理论资源

(6)最终可采资源

2.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

(2)持续能力

(3)吸收能力

(4)承载能力: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限承载能力

(三)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

1.全球性资源稀缺的性质

(1)矿产资源

(2)可更新资源

2.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

(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

(2)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

(3)贫困造成的资源稀缺

(4)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

(四)自然资源的价值重建与可持续利用

1.自然资源的价值重建

(1)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

(2)自然资源价值的构成

(3)自然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

2.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生态伦理含义的可持续利用;世代公平含义的可持续利用;经济含义的可持续利用

(2)自然资本论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向生态经济和自然资本转变;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八、人口动态与格局

(一)人口的数量变动与人口再生产

1.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

(1)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2)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2.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的概念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3.人口发展的主要理论

(1)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要点及评价

(2)马寅初《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

(3)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最高人口、最低人口与人口容量概

念的异同,适度人口

4.世界人口增长轨迹与当代人口焦点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轨迹与趋势

(2)当代人口再生产中的焦点问题

(二)人种与民族

1.人种及其分布

(1)人种的起源及人种类型

(2)人种的分布

2.民族人口

(1)民族的产生和发展

(2)民族分类

(3)民族人口的现状和基本特征

(三)人口结构

1.人口的自然结构

(1)人口性别结构:概念,主要表示方法,主要影响因素

(2)人口年龄结构:概念,成因,年龄金字塔,老年人口系数,抚养比,人口老龄化的概念、成因和社会影响

2.人口的经济社会结构

(1)人口的行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经济活动人口与非经济活动人口;人口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概念;人口的行业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关系,职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2)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

(四)人口的空间分布与迁移

1.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规律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3)世界人口分布格局及变动趋势

2.人口迁移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人口迁移的主要规律

(五)人口素质

1.人口素质的概念与衡量指标

(1)人口素质的概念

(2)人口素质的衡量指标

2.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1)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

(2)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九、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学派

1.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1)人地关系:客观存在的关系,社会关系,因果关系

(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定义,基本结构,形成机制,研究内容,优化调控

2.古代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

(1)天命论的基本观点

(2)地理环境决定论:法国的孟德斯鸠环境决定论,英国巴克尔环境决定论,德国拉采尔环境决定论,主要缺陷

(3)二元论:德国佩舍尔二元论,基本观点

(4)或然论:白兰士或然论人地观,白吕纳或然论的人地观,基本观点,缺陷评价

(5)人定胜天论的基本观点

(6)人地关系协调论的基本观点

3.现代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地系统优化论的基本观点

(2)人地系统耦合论的基本观点

(3)人地关系协同论的基本观点

(4)人地协调共生论的基本观点

(5)人地协调阶段论的基本观点

(6)人地关系异化论的基本观点

(7)人地关系冲突论的基本观点

(8)人地关系危机论的基本观点

(9)天地人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二)人地关系协调论

1.人地关系协调论的基本内涵与类型

(1)协调的概念与特点:整体性,对称性,一致性,有序性,对立统一性

(2)人地关系协调论的基本内涵:地对地的协调,人与地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

(3)人地关系协调的主要类型:动态协调,综合协调,长远协调,全球协调,地域协调,主导协调

2.人地关系协调的主要内容

(1)协调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协调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5)协调区际之间的关系

(6)协调代与代之间的关系

3.人地关系协调的主要途径

(1)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人地和谐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

(2)加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研究

(3)加强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

17

(4)加强综合集成与跨学科交叉的研究

(5)加强人地系统协调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的研究

(6)加强环境伦理与生态道德的研究

(三)可持续发展论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需要,限制,协调,公平

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要义

(1)人类需求与发展:扭转两种极端倾向,满足需求与发展

(2)限制因素及其可持续性:人口压力,环境限制,资源短缺

(3)平等与共同的利益:国际不平等,国家内部不平等,不平等是限制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3.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1)恢复增长

(2)改变增长质量:保持自然资源储备,减少增长脆弱性,改善收入分配,提高人的素质

(3)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就业需求,食物,能源,住房、供水、卫生设施和医疗保健

(4)确保稳定的人口水平

(5)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政策上扩大选择,可再生资源的年减少量不得超过其再生量,保持农业产量和质量,促进资源更新和鼓励使用替代品,节约并有效地利用能源,矿物原料的循环利用,防止和减少污染

(6)改进技术并控制其危险

(7)在决策中协调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克服部门间职责分割现象,改革法律和组织机构,强调公共利益,强化公众参与决策,确保国际的协调一致

(四)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手段

1.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强调发展,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的最高准则

2.推行“五个统筹”战略思想

(1)“五个统筹”的具体内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五个统筹”是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的核心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与基本原则:理论内涵,3R 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2)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依托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工业产业体系;依托绿色消费,建立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依托区域规划,建立生态城市,构建社会循环框架

(3)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提倡绿色消费理念;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挥技术的先导作用,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十、经济空间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经济区位论

1.农业区位论

(1)基本假设

(2)主要论点:杜能的六大同心圈

(3)学术评价:主要贡献,主要缺陷

2.工业区位论

(1)假设前提

(2)主要内容:区位主导因子法则,运费最低点法则,劳动力

区位法则,集聚与分散区位法则

(3)观点评价:主要贡献,主要缺陷

3.中心地理论

(1)假设前提

(2)主要内容:市场最优模式,交通最优模式,行政最优模式

(3)理论评价:主要贡献,主要缺陷

4.运输区位论

(1)主要内容

(2)现实意义

5.市场区位论

(1)主要内容:需求圆锥体,市场区和市场网

(2)论点评价

(二)区域经济发展论

1.经济发展大推动理论

(1)基本观点

(2)学术评价

2.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

(1)基本观点

(2)学术评价

3.梯度与反梯度发展理论

(1)梯度发展理论

(2)反梯度推移理论

(3)总体评价

4.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1)地域生产综合体的产业结构:专业化部门,协作配套部门,基础服务性部门

(2)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空间结构:七大圈层

(3)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组织与优化:四个阶段,三大优化过程

5.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1)地域分工发展论

(2)地域分工效益论

(3)地域分工层次论

(4)地域分工组织与协调论

6.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

(1)区域经济增长的阶段论:六大阶段

(2)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论:四大阶段

(三)经济空间结构与经济地域系统

1.空间结构理论

(1)空间结构的基本内涵

(2)空间结构的阶段性特征

(3)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标准与调控:合理化标准,调整导向

2.经济地域系统

(1)经济地域的含义

(2)经济地域系统的结构:经济区,经济地带,城市地域,规划区

(3)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特点:五大特点

(4)经济地域系统运动的基本规律:五大规律

十一、产业地理

(一)农业地理

1.农业生产特点与影响因素

(1)农业生产特点

(2)影响农业地理分布的因素

2.农业部门结构与农业地域结构

(1)农业部门结构

(2)农业地域结构

3.农业专业化与持续农业

(1)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农业专业化生产

(2)持续农业和农业耕作制度创新

(二)工业地理

1.工业生产特点和工业区位

(1)工业生产特点

(2)工业区位条件

(3)工业区位因素:自然资源因素;市场因素;运输因素;劳动力因素;集聚因素;环境保护因素;信息和知识因素

(4)工业区位指向:燃料、动力指向;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劳动力指向;知识与信息指向

2.工业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区

(1)工业产业集群

(2)工业产业集聚区

3.工业与环境

(1)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2)污染产业的转移

(三)第三产业地理

1.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综合运输网建设

(1)交通运输业的基本特点:五大特点

(2)影响交通运输业发展与布局的因素:五大因素

(3)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地域分布特点:铁路,公路,内河,海运,管道,航空

(4)综合运输网的布局与建设

2.商业与服务业的发展与布局

(1)商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2)商业与服务业网点及布局:批发商业网的分类与布局;零售商业网的分类与布局

(3)新型商业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趋势

(4)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基本类型

3.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活动的经济规律

(1)旅游业的特点及经济意义:六大特点,六大意义

(2)旅游资源的性质与类型:五大属性,四大类型

(3)旅游活动的主要类型:十大类型

(4)旅游需求活动的经济规律:七大规律

十二、社会与文化空间

(一)文化地理学

1.文化地理学的范畴

(1)文化特质和文化结构

(2)研究内容

2.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的概念

(2)文化景观的类型

(3)文化景观的特性

(4)文化景观所反映的自然与环境

3. 文化空间

(1)文化源地:概念、研究内容

(2)文化传播与文化扩散:文化传播及文化扩散的类型,文化传播与地理环境,文化传播的规律

(3)文化区:概念,类型,划分

4.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

(1)文化产业:概念、分类

(2)创意产业:概念,特性,范畴、产品和服务

(二)社会地理学

1.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模式与城市社会学理论

(1)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模式:莫迪模型,莫迪模型的必备条件

(2)城市社会学理论:人类生态学主要观点、评价,沃斯理论主要观点

2.城市社会空间

(1)社会群体的空间隔离与集聚:隔离的概念,空间隔离与集聚的原因

(2)越轨行为的地理规律:犯罪发生的空间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犯罪者居住的空间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3)居住迁移与社区变化:居住迁移的空间模式;居住迁移的影响因素;居住迁移与城市社会地理结构的关系

3.其他研究内容

(1)城市社会(居住)环境的生产

(2)城市服务业的可达性

(3)贫困问题:贫困问题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影响

(4)社会可持续性

(三)政治地理学

1.基本概念

(1)政治地理单元

(2)政治地理结构

2.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领土:范围,大小,形状,位置

(2)首都和核心区:概念,首都的职能,核心区的类型

(3)边疆和边界:概念,类型,功能

3.综合国力

(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

(2)综合国力分析:克莱因的国力方程

4.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

(1)概念

(2)主要观点

(3)评价

十三、城市与区域综合研究

(一)城市地理研究

1.城市

(1)概念:城市,城镇,城镇建制标准

(2)城市地域:城市群,都市区,都市连绵区

(3)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学科性质

2.城市化

(1)概念

(2)测度

(3)城市化的类型

(4)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3.城市体系

(1)城市体系:概念,基本特征,主要内容

(2)城市职能:概念,职能分类

(3)城市性质:概念

(4)城市规模分布:概念,城市规模的等级划分

(5)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概念,城市直接吸引范围及划分方法,城市经济区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概念,土地利用类型

(3)城市的商业空间:城市商业的空间形态,城市商业中心地等级体系

(4)城市的社会空间:概念,社会区分析,因子生态分析

5.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概念,任务和原则,工作内容和特点,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2)城镇体系规划:概念,主要内容

(二)区域综合研究

1.区域系统

(1)区域类型:按物质内容划分的区域类型;按内在结构(形态特征)划分的区域类型

(2)区域的特征:综合性与整体性;动态性与开放性;空间性与地域性;层次性;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

(3)区域系统中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

2.空间作用与区域划分

(1)空间作用:距离衰减原理;空间相互作用规律;空间(地理)扩散;空间近邻效应

(2)自然地理区划:自然地理区划客体的特点;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自然地理区划的界线;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区划等级系统

(3)经济区划:经济地理区的特性;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经济区的基本类型

(4)主体功能区划:概念,分类,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3.区域开发及其决策

(1)区域开发的目的、任务: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协调好区

域内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关系;确保国家或上级经济区宏观目标的实现

(2)区域开发的主要方式:资源开发;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和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

(3)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范畴

(4)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基本内涵与类型;区域规划程序


阅读全文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