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政治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补充说明

2024-01-26 15:42:16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2019 年)

第一部分 补充修改说明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政治学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三版)(简称《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三版)),2009 年 9 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有十年。这十年间,无论是中国政治和改革开放事业,还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均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三版)显然未能反映上述新变化与新内容。由于时间安排等原因,我们未能对《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三版)进行全面的重新修订。因此,为适应 2019 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的需要,我们特地对《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三版)做出一些增补、调整和修改。

本次修改是对《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三版)体系的完善与补充,并非考试命题的重点。考试将以《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三版)全书及本补充说明全面命题。

第二部分 补充修改内容

第一编 政治学理论与政治制度

(暂不调整)

第二编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 166 页,第一段删除从“大会进而指出……”至段末。

本段后补充如下内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2012 年 11 月,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变革力度之大、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7 年 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立足时代和发展全局,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郑重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我们党在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科学把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基础上作出的。新时代之“新”,新在要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的不同,要在长期努力解决站起来、富起来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强起来的问题;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在阶段性的目标任务的不同,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多样化需求,要着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着力使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着力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前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当今世界经历变局、我们党面临执政新考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把这一思想写进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第 167 页,第一段末尾增加:

2011年1月召开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描绘了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的蓝图。大会指出,越南革新 25 年来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成就是使国家摆脱了欠发达状况,正向工业化、现代化迈进。大会提出了建设工业化、现代化国家“两步走”战略,即到 2020 年完成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任务,使越南基本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家,到 20 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2016 年 1 月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强调要革新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要作用”,并强调“私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二大以来,越共新一届领导集体着力推动形成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党的建设为关键、文化和人的塑造为精神基石、国防安全保障为经常性重要任务的工作布局,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安全和外交全面发展。

第 168 页,第一段末尾即紧接该页第一行“发展总体战略”之后增加:

2011 年 3 月召开的党的九大通过的党章规定:老挝人民革命党是老挝工人阶级的政治参谋部和有组织的先锋队,是老挝各族人民和爱国与进步劳动者利益的代表,是老挝人民民主制度政治体系的领导核心。其宗旨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新事业,建设和发展人民民主制度,建设和平、独立、民主、统一和繁荣的老挝,为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创造条件。2016 年 1 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大会首次明确把凯山·丰威汉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还对老挝未来五年、十年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到 2020 年争取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190美元,较 2015 年增长 1.6 倍,解决贫困问题,摆脱欠发达状态;到 2025 年成为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 2015 年增加 2 倍以上,产业结构向工业现代化转变,国家财政基本自主,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到 2030 年争取成为中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第 168 页,倒数第二段末尾即紧接“金正日主政朝鲜后,表示将坚定地走‘朝鲜式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增加:

2011 年 12 月,金正日逝世,金正恩继掌大权。2012 年 4 月,朝鲜劳动党举行第四次代表会议,推举金正恩为朝鲜劳动党第一书记。会议还将党的指导思想由“金日成革命思想、主体思想”修改为“金日成-金正日主义”。2016 年 5 月,朝鲜劳动党召开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这是自 1980 年党的六大之后时隔 36 年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再次修改党章,将第一书记改为委员长,金正恩当选为委员长。大会强调集中精力建设经济强国,强化国家作为经济组织者的作用,并强调与一切尊重朝鲜主权的国家友好相处。金正恩执政以来,朝鲜明显加快了发展变化的步伐,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但是,朝鲜的发展变化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

第 169 页,倒数第三段末尾即紧接“标志着古巴进入了以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为

主的新时期。”之后增加:

2008 年 2 月,劳尔·卡斯特罗当选古巴新一届国务委员会主席,开始主政。在 2011 年 4 月召开的古共六大上,劳尔又当选为古共第一书记,正式接替执政长达 49 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担任古巴党政军最高领导。劳尔主政之后,开始探索古巴新的发展之路。古共六大通过《党和革命的经济与社会政策纲要》,正式启动经济模式更新进程。2016 年 4 月,古共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对古巴过去经济模式更新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了理论总结,原则通过了《古巴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模式的理念》等文件,首次提出了古巴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为古巴经济模式更新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2018 年 4 月,古巴召开第九届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选举 58 岁的迪亚斯·卡内尔为新的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这标志着古巴已平稳、顺利地开启了新老交替进程,进入了一个由古巴革命胜利后出生的新生代担任国家和政府主要领导人的时代。

第 172 页,第一段末尾即紧接“……马德西人民权利论坛等党的联合政府。”之后增加:

2018 年 5 月,尼泊尔两大共产党——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和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实现合并,恢复尼泊尔共产党名称,并执掌尼泊尔国家政权,成为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大亮点。

第 172 页,第二段末尾即紧接“该会议大致每年召开一次。”之后增加:2018 年 11 月,第 20 届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在希腊举行。来自五大洲73 个国家的 90 个共产党和工人党参加了会议。

第三编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 245 页,第四节前增加:

8.中共十八大

2012 年 11 月 8—14 日,中共十八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与会代表审议并通过了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十八大的历史贡献主要有:

第一,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制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前进方向。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第三,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四,回答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立场。十八大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我们毫不动摇的行动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盛会。这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9.中共十九大

2017 年 11 月 18—24 日,中共十九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与会代表审议并通过了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十九大的历史贡献主要有:

第一,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催生了时代的转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使中华民族真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阔步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第二,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对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况的正确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深刻认识这一变化,对我们在新时代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中,找准聚焦点、对正发力点、选对突破口,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第三,作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后,实现本世纪中叶达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战略部署。第一个阶段,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 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四,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理论创新重要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党的指导思想作出的科学判断,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突出彰显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和思想自觉。

第 264 页,第六节标题修改为:第六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 269 页,第七节标题修改为:第七节科学发展观

第 273 至 274 页,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替换为: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2008 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

第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1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3 万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

第二,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第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

第四,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系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第五,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第六,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第七,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界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

第八,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第九,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

第十,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这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已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第 274 页,最后增加:

第八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第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第四,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第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七,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第八,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第九,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第十,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

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但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概括为“十四个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四,坚持新发展理念。第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第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第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第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第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样看,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办,回答的是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个新的理论成果,凝结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贯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崭新高度,谱写了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第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以来,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取这些历史性成就,最重要、最关键的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它为中国特色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最坚实的战略定力,为新时代提供了最根本的战略指引,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第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经济层面,中国开辟的新型现代化之路、提供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方案、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世界经济复苏方案,为改写全球发展观念、强化全球经济治理、加快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制度层面,中国倡导并积极参与的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架构,中国推动构建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中国参与的G20、APEC 等国际平台,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了贡献。在价值观层面,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经济全球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合理性的价值引领,为重塑全球交往理性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四编 国际政治

第 283 页,最后一段取消,并改为:

进入 21 世纪后,国际社会各种力量蓬勃发展,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尽管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欧洲、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印度等世界强国及国家集团的力量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一超多强”的过渡型国际格局状态。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主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

第 292 页,第一章第二节后,思考题前增加:

三、中国的国际政治思想理论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际政治思想

(1)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塑造了中国传统国际政治思想包容共生的本质特征。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乃至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天时、地利与人和相协调是产生“天人合一”观念的现实历史基础,以此为基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形成了以“和”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并体现出“和而不同”的国际政治思维。

(2)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武”思想内涵与西方传统截然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是与“和”相对应(而不是相对立)的。“止戈为武”,意在说明战争的目的在于制止战争。主张战争在于“以仁伐不仁”;战争目的在于“诛其君而吊其民”,即诛杀暴君而拯救人民。评判战争的标准也不在胜负,而在是否能使天下达致真正的和平和恢复人的德性,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的是一种以“天朝礼治”为核心的朝贡关系。古代中国的“华夷秩序”学说与实践,与西方诸国所实行的统治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强调的是德治教化,即所谓“抚个以礼,导人以善”的礼治主义。主张“保民、行德、服民心”,崇尚以德服人的“仁政”和“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这种天朝一统和礼治天下的思想传统不仅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国际秩序观,也影响到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关系。

2.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政治学思想理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理解领导集体根据不同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面临的主要任务,分别提出了重要的国际政治思想理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原则是列宁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最先提出。50 年代中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根据当时国际关系的实践,将其进一步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提出了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并将其扩大到所有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之中,成为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国际关系普遍准则。

(2)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这是毛泽东主席依据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和主要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而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是团结和支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争取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第二世界,反对第一世界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3)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地把握到时代的主题已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这一思想在外交上为中国争得了主动,在理论研究上实现了一定的突破。

(4)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974 年,邓小平首先在联合国系统提出了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20 世纪 90 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对冷战后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在实践上开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5)建设和谐世界。2005 年,胡锦涛代表中共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和谐世界”理念反映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新变化,是对中国一贯秉持的和平外交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向国际社会传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意愿和抱负。

(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1 世纪 10 年代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演变大趋势的基础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中国的视角观察和判断世界局势的变化,始终把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但又体现出放眼世界、关注全人类命运的情怀,始终把中国前途与人类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全人类共同体的理想和胸怀。中共领导集体坚持互利共赢的战略思维,强调与各国在利益汇合点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与各国建立和发展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主张对发展中国家义利并举、义重于利,把本国发展战略与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对接,倡议并落实“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各国之间的互信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大内涵是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原则和路径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提出和付诸实践,在国际社会引起积极共鸣与回应就是鲜明的例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一脉相承、互为补充。集中概括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就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思想的核心。

3.中国学界国际政治学理论的新发展

中国的国际政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在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的发展之后,90年代以来继续深入发展,21 世纪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1)国际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研究重点在引进,即将国外,包括西方和苏联东欧的国际政治学理论介绍到中国。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教科书问世,并且具有与西方同类教科书不同的风格和框架结构。中国学者开始思考一系列国际政治学理论的新问题,诸如:高科技的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相互依赖问题;国家主权及其限制;国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国家安全的观念;国家内部的制度与对外行为的关系;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已经从简单介绍西方理论中走出来,开始确立中国自己的国际政治学理论体系,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国际政治学学术著作开始系统出现。

(2)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学者就非常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先后编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国际问题的书籍。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系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成为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点。20 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的研究继续发展,并逐步走向深入,其特点在于:不仅仅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部著作、某篇文章具体内容或某个具体观点、结论的分析讨论,而着重于研究他们的思想体系和科学方法论;研究他们与前人的承继关系,对后世学科发展的贡献和意义;不仅研究经典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政治学理论,而且研究现代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同时,中国学者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国际政治战略的学说给予了特殊的关注。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外交与国际政治思想的研究则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

(3)在国际政治学理论前沿形成了中国人的声音,与世界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学术接轨正在形成。冷战结束后,整个世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是共同的,人们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关注点也是一致的,尽管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尽相同。中国学者在 80 年代主要是走出去学习、求教,90 年代以来则更多是走出去或请进来交流甚至论辩。新世纪以来,中国人不仅在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语言在讨论着中国和世界所关注的国际政治问题,而且在世界各地用国际通行的外交的和学术的语言向世界表明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看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国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各种类型的国际学术会议上阐发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在中国按照中国的方式发表他们的论文和看法。这种中外国际政治学界的良性互动,不仅对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而且对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的未来发展,都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 295 页,第一段之后增加:

21 世纪以来,国际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国际体系力量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及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发达国家的发展迟缓,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相对下降。新兴发展中大国,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动摇了国际体系原有的力量结构。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进一步加速。其次,国际制度出现了新的调整和安排。

旧的国际制度安排面临着调整的压力,新的国际制度来替代、补充和完善旧的国际制度。最后,国际秩序出现了新要求。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关于人道主义干预的范围、规模和手段,以及关于反对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的规范和原则等问题的争论与反思。事实上,国际体系的变化不仅是孤立地体现在这三个方面,而且更重要的还体现在这三个方面的相辅相成和相互作用。

第 295 页第三段至 296 页第二段,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之后的内容删除并改为:

自 2008 年世界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之后,国际体系的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出现了战后以来,甚至是近百年来的大变局。

(1)国际体系的变革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人类社会发展包括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结果上看是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上的差距;从过程上看是发展速度的差距,而发展速度的差距又会反过来导致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国际体系的发展变化也一般会经历体系形成,力量对比相对稳定,发展不平衡导致新的力量出现,最终打破原有平衡形成新的力量对比格局。

(2)国际体系的变革是冷战后两极格局解体后各种力量发展变化的结果。事实上,新一轮的国际体系变革起始于冷战结束以后。二战结束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实际上是冷战得以维系的基础。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为标志,雅尔塔体系被颠覆,战后 40 多年的冷战也随之结束。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的基本力量结构从美苏两极格局转向一超多强过渡格局,也就是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与其他多个地区强国合作竞争的国际格局。然而,由于冷战结束后各种力量的发展变化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态势,新的国际体系并没有迅速确立,只是在逐步形成之中。直至 2008 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新的国际体系的轮廓才逐渐明晰。

(3)国际体系的变革是要求改革旧的国际制度和国际秩序不合理性的结果。原有的国际制度和国际秩序主要是建立在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之上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确立的,并没有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的要求。经过战后 70 年的发展,已经暴露出它的不合理与不完善的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势在必行。当前,各种力量的发展变化必然会产生出新的结构形态,新的结构又必然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规范来保障其稳定性;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发展,国际社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际制度,调整相应的国际秩序的要求将会越来越强烈。

第 414 页,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共同主题之前,增加:新世纪以来,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仍在不断发展,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置身其外。当然,全球化也是一面双刃剑,在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它进一步加大了国内的贫富差距,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使得全球相互依存的不对称性更加明显。

自从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持续的结构性低迷、不确定性因素上升,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凸显,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自由贸易理念被边缘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一些国家大肆奉行“本国优先”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比如英国的“脱欧”公投和美国退出 TPP 和巴黎气候协定等全球治理的国际制度等。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阅读全文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