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与标准

2014-06-30 11:10:33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学位论文对研究生培养具有特殊意义。从过程和管理来说,它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关口,关于学位论文的理念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研究生培养的理念和制度;从结果和质量来说,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的代表性学习结果,是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在培养单位的内部管理中,对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针对的是学位论文。我国学位条例从法理上将学位论文确定为申请学位的必备条件,但政策层面并未对其形式和标准作统一要求,各培养单位一般以“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等方式自行规定。

 
随着学位类型的多样化发展,人们认识到学位论文形式应纳入到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自2009年开始,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教育快速发展,对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管理上升到政策层面。《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近年来,一些组织和机构研制了针对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形式和标准,对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和标准的两个案例
 
近年来,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开展的一项开创性工作是研制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其中包括对学位论文的要求。首批5个领域的专业学位标准于2007年发布,对学位论文列出了4个评价维度:选题要求、形式要求、内容要求、质量要求,但无具体内容。2011年,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提出了5种学位论文形式:Ⅰ产品研发;Ⅱ工程设计;Ⅲ应用研究;Ⅳ工程/项目管理;Ⅴ调研报告,对每种论文形式进行了类型定义,提出了内容要求、撰写要求及评价指标。同年,第二批发布的10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不同程度地采纳了5种学位论文形式,也另外提出了一些新的形式。如:集成电路工程领域采用了全部5种形式并增设“技术研究类”,机械工程领域采用了Ⅰ、Ⅱ、Ⅲ种形式并另设“试验研究类”,制药工程领域采用了Ⅱ、Ⅳ种形式并另设“研究类”,项目管理领域采用了Ⅲ、Ⅴ种形式并另设“案例分析”、“系统设计”类;而水利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工程3个领域则将5种形式归类为3类:软科学类(Ⅳ,Ⅴ),研究类(Ⅲ),开发类(Ⅰ,Ⅱ)。
 
2012年,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发布了16个类别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除工程硕士沿用了前述5种学位论文形式之外,其他类别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学位论文形式,计有20余种。如果粗略地从专业学位类别与学科的对应关系来看:对应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类别(如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多采用专题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案例研究等论文形式;对应于自然科学学科的类别,则多采用调研报告、产品研发、设计研究等论文形式。有些形式的名称虽略有差别,但实际上是同一种形式,采用较多的是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形式。
 
多种多样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对解决研究生学位论文形式单一的问题,引导专业硕士生面向实际开展研究,具有积极意义。①适应了专业学位类别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我国专业学位类别已达39种,有些类别如工程硕士有40个领域,它们分别面向不同的职业领域,其行业覆盖范围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各不相同,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是非常必要的。②强调了学位论文选题、内容和结果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各类别或领域均要求选题来源于实际需求和现实问题,在相应职业领域中有明显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鼓励从实习、实践或调研中遇到的问题、案例或事例中选题。③主要按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形式和表达方式等对学位论文形式进行分类。如“教育硕士”以研究方法来分类,“艺术硕士”以研究结果来分类,而“临床医学硕士”则以研究对象来分类。
 
目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交叉使用多种分类标准,对形式的内涵界定也有不够严密之处。如“应用研究”被界定为“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这在概念界定方法上有不当之处,也与其他领域常用的概念不一致。按照我国科技统计的指标解释,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再如“研究类”,外延更加宽泛,事实上学位论文无论是面向学科或理论问题还是面向实际或应用问题,其性质都应是研究。
 
二、对进一步完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形式与标准的思考
 
1.注重考察研究生理解职业和介入职业的能力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的代表性学习结果,其形式和标准涉及如何评价学习结果的问题。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结果不能直接被观察,只能通过行为改变间接观察,经过学习,学习者能够做一些在学习发生之前不能做到的事情,因此,学习结果是以行为变化为指标的。在研究生教育中,学位论文是检验学习行为变化的经典过程,例如:博士研究生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难关是“从课程作业到学位论文的转变,这一转变把学生从一个科研的消费者转化为一个科研的生产者”。关于博士生的这个转变并不适用于专业硕士研究生,但是它指出了学位论文的教育学意义和促进“人的发展”的意义,强调了学位论文作为学习结果所表征的学生行为变化和角色变化。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和标准必须设定并且观测和检验学生的转变,而其前提则是确定学生应实现什么样的转变。这首先应考察其能力目标和作为学习者的特殊性。①关于能力目标,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质量评价机制要“注重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事实上,“能力”与“胜任能力”来源于同一英文单词competency,而“职业能力包含理解、反思、评估和完成职业任务以及在承担社会、经济和生态责任的前提下,共同参与设计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不仅是简单地按照具体命令执行常规性的任务”。因此,职业能力强调的是理解职业、介入职业和创造性地采取职业行动,“理解职业和介入职业的能力”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最重要的能力目标。②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群体的特殊之处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如果将其与在职专业硕士生及学术型硕士生相比较,可以发现其作为学习者的特性有三个:一是通过职前教育而不是职后学习来培养职业能力,二是缺乏职业经历及对职业的感性认识,三是在学校里主要接触和处于学术职业环境。对比来看,在职攻读的专业硕士生由于处于职业岗位上,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和提升其职业发展,而对学术型硕士生则主要关注他们从事学术职业的能力。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生职业能力的现实意义在于为非学术职业做好准备,但很显然的是:仅通过学校教育以及时间和内容均有限的专业实践,不可能使学生具备某个职业所需的全部职业能力,并且职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生涯是无边界的。通过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学生应该但只能对职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介入。
 
学习者的这种特殊性,不仅使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培养迥异于学术型硕士生,而且也与在职专业硕士生培养方式有显著差异。因而,有必要专门制订针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学位论文标准,重点培养和检验其理解和介入非学术职业的能力。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①当面对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独特性和价值冲突性的职业问题、实践问题时,能够将其构建成为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②能够整合和运用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及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和专长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③对问题的认识、解决办法以及获得的结果均符合职业所要求的规则;④实现了面向职业的专业社会化,掌握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标准、价值和态度,做好扮演专业人士的准备。
 
2.全面、具体地内化研究生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的理想设定。培养规格是指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而质量是实体与设定的规格或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学位论文是研究生通过学习所能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及综合素质最为集中的体现,是全面、具体地内化培养目标和学位内涵的载体,承载着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核心指标的理想设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样一个宏观目标需要具体化为可指导、可观测的目标,落实到学位论文的标准中。目前,关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还不够明确和具体,而现实当中很多学生并不了解所就读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明确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是制订学位论文形式和标准的前提。在工作中应注意两点:
 
(1)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在学位层次上,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有共性要求;在专业学位类型上,全日制与在职培养方式也有共性要求。因此,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和标准应当充分吸取学术型硕士生教育中合理、必要的成分。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教育功能,但是从传统来看,学位论文写作是对研究生最为综合的训练和检验过程,许多教育功能或者只能在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实现,或者是在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率的实现,而学位论文的形式和标准可以依这些功能和目标的要求而调整。因此,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需要厘清和确定哪些是应该通过学位论文实现的教育功能,并特别关注那些应该以及“最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训练和养成的规格指标。否则,过于强调或只关注某些指标,有可能导致某些重要的学校教育性目标的缺失。
 
为培养职业能力,相关政策要求设立专业实践环节,并且鼓励这个环节在生产或实务部门进行,因此,大部分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于学生从事的专业实践内容。但这些专业实践一般处于生产或实务中的某个岗位或某个局部,注重内容和结果的功能性与岗位性,即完成某个具体任务或满足某个岗位的当前需要;仅仅局限于这些特定岗位或局部内容的学位论文工作,有可能导致学生研究视野、研究内容的局限及综合训练的不足,把能力缩小到只针对具体工作的技能或资格上。过度的学科化或学术化,会导致硕士生无法适应职业需求和顺畅地介入职业,这是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原因;反过来,仅关注职业性或过度的职业化则会导致狭隘的职业主义,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不利于长远的职业发展。学位论文的评价要素应注意考察专业学位获得者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性,兼顾更广泛意义上的质量要求,以免误导学生和教师偏废其中的某个方面。因此,对来源于实践选题的学位论文应进行必要的拓展和提升,强调对实际问题或专业实践的反映性思考(reflecting),而这种对实践经历或经验的反思,恰恰是当前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教育中特别关注的职业知识的来源。作为培养单位和导师,不能因为强调面向职业及专业实践而放弃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学科专业教育,更不能弱化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指导。正确的学科专业教育意义上的指导,可以促使学生站到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思路研究实践问题,真正成为既有宽厚基础和广泛适应性,又有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胜任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2)促进学术性与职业性的高度统一。专业学位强调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同样地,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也应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当前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教育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学生到底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还不是十分清楚,这是导致全日制专业硕士生与学术型硕士生课程混上或课程内容雷同问题的根源。学位论文既要关注专业学位本质所要求的职业性、实践性和领域性,又要关注研究生教育本质所要求的学术性、研究性和学科性,一定程度的学科和学术意义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①专业是高度专门化的职业,与职业相对应或衔接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职业以及实践工作赖以存在或发展的基础。Schein指出,面向应用、用以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知识应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基础学科或基础科学(underlying discipline or basic science)要素,实践依赖于这一要素而存在或由此得到发展;二是应用科学或“工程”(applied science or“engineering”)要素,这是日常诊断程序和问题解决方案的来源;三是技能和态度(skills and attitudinal)要素,即运用基础和应用知识来为顾客服务的实际表现。②学科框架下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具有更广泛的教育意义,它能够拓展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美国《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报告指出,研究生教育应该为那些从事非学术职业工作的研究生提供支持,但不应信奉所谓的职业主义(vocationalism),不要把学生限定在一个特定的职业路径上并进行相应的训练,这样做的问题之一就是将学生束缚于一个具体工作,而这些工作在学生还在研究生院学习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发生变化了或者需求量减少了;当代生活的核心特征是持续变化,因此应使研究生获得广泛的经验,从而保持职业选择的开放性,使研究生从开始工作以及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都具备随时转换职业的能力。
 
3.主要以研究结果为依据对学位论文形式进行分类
 
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一般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两个案例的分类标准——研究方法,是值得商榷的:①这些研究方法并不是应用研究所独有的,基础研究同样要使用这些研究方法;②研究方法并不能决定学位论文乃至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教育是否满足面向职业的目标要求;③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使用一种研究方法,由此,当多种研究方法并用的时候,会遇到以哪种形式的标准来评判的问题。以研究类型来分类也有局限性。尽管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强调应用导向,与应用研究相对应的是基础研究,但基础研究并不排斥面向实际问题的研究,因为“基础研究既包括理论研究,又包括对实践问题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研究”。
 
从现实来看,评价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遇到的最突出问题是研究结果的形式与标准问题,包括三个方面:①来源于生产或实务的实际问题往往难以抽象表达成一个严格规范的研究问题;②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往往难以按传统的学位论文结构和规范要求来呈现;③传统的学位论文标准难以适用于对实际问题研究结果的评价。因此,应以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为标准来分类确定学位论文形式并建立相应的标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提出“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体现了以研究结果的形式来对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类的思想[①]。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还应为基础研究保留适度的空间。从选题和结果来说,只要是来自于职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只要研究结果是职业领域所需要的、有应用价值的,无论是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可以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即使研究生选择了生产或实务中的实践问题,其学位论文一方面可以创造应用成果,另一方面仍然可以将实践问题抽象或提升为科学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经验科学”的研究并创造基础研究成果;而且作为研究生,也不能仅关注操作性的技能,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同样应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某些观点所主张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应用”而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是“发现”,是有失偏颇的。
 
学位论文是授予学位的必备法理条件,其形式和标准与学位授予标准及制度密切相关,其分类标准和内涵界定应符合作为一个学术评判依据和法理审核依据的规范性、严格性要求,对所涉及的概念、要素和术语的陈述和表达,都必须严谨严密,尽量减少歧义。尽管对学位论文形式的概念界定允许与其他领域所使用的概念有某种程度的差异,但为了避免公众理解的歧义以及未来评价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混乱,还是应尽量保持一致,以利于形成统一的内涵理解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学位论文的形式和标准蕴含着质量评价的规范和观测点,应科学地确定那些能够全面反映硕士专业学位的特性、价值取向和质量期望的评价要素,并且符合质量评价的基本要求,即作为规范和标准“必须是有意义的、恰当的、相互关联的、可测量的和易于描述的”[2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