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班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分析

2014-11-25 12:01:25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适用于大学支持下的校木研修班的中期阶段。

网络学习共同体一般由大学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构成其成员。这种模式强调研修班是在网络支撑环境下,通过“师传徒受”“做中学”“知识表述”和“深度交谈”四阶段活动,把共同体中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和内化转换为共同体中的显性知识,然后再通过组合和外化,再转换为共同体中个人的隐性知识,并在这种知识由隐性到显性,再到隐性的转换过程中,使共同体成员得到提升和发展。在这种模式中,大学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没有教导者和被教导者的关系,他们都既是学习者,也是辅导者和助学者。这种模式特别有助于解决大学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由于这种模式需要比较好的技术条件支持,所以一般由大学研究者提供相应的网络支撑平台和技术支持,并负责组织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活动。图3所示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模式的示意图。

校本研修班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分析

实现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模式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师传徒受”活动中的“师傅”角色并不一定由大学研究者承担。在笔者实践该模式时发现,这一角色由中小学中的专家型教师担任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师传徒受”活动中,扮演徒弟的学习者要通过观测、模仿和亲身体验等知识的社会化途径,理解消化师傅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为进行“做中学”奠定基础;

第二步,“做中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案例式学习过程,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实现“由例到理”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把师傅展示的案例型、经验型知识,通过归纳性思维实现从示例上升到理论,即从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其次是“由理到例”的学习过程,即完成利用新的显性知识(得出的理论)去创造出新的示例,由此完成“做中学”的内化知识过程,即形成学习者个体的新的隐性知识;

第三步,“知识表述”活动是学习者把在“做中学”中创造或组织的隐性知识碎片提炼成显性知识,并进行知识表述的过程。知识表述可以采取撰写研究报告或反思日志等形式完成。知识表述的最终目的是把学习者新创造或新组织起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第四步,“深度交谈”活动是通过召开网上小型研讨会就知识表述的结果,利用类比、隐喻或假设等手段进行隐性知识表述的过程。深度交谈的目的是使学习者把所学到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由于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往往是多位专家对应多位中小学教师,所以我们也称该种模式为“多对多”模式。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