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集权体制不打破,高校自主招生在职研究生难如愿

2015-01-06 13:50:04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高校自主招生在职研究生难如愿

自主招生在职研究生面临诸多困惑,其根源在于,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统一招生录取的体制框架没有改变,本质上没有真正体现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所以仅限于局部的技术性改革不仅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甚至会适得其反。

首先,从操作层面看,自主招生在职研究生并没有脱离“政府集权、统一划线、以分录取”的梗桔。教育部明文规定,“自主选拔录取招生人数控制在试点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以内”,“入选考生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级招办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才能投档录取。也就是说,分数线是考生和高校不可逾越的“鸿沟”。

实际情况是,通过自主招生在职研究生考试的考生一般能获得5一20分的优惠,不少考生仅凭高考分数就能录取甚至录到更好的学校,而真正的偏才、怪才极有可能被铁定的“控制线”挡之门外。媒体热炒的所谓“国学天才”因未“达到一本线”而无法被复旦破格录取,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此,有人指出,自主招生在职研究生不过是“戴着镣铐舞蹈”的“伪自主招生在职研究生。近乎僵化的“分数线”和计划管理体制让高校自主录取难有作为,所以只能在“怎么考”上折腾。

其次,从宏观层面看,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管理“一统则死,一放就乱”的体制性弊病严重。事实上,近些年政府的简政放权使高校的权力得到了极大扩张,但这种放权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利益和责任的考量。比如,在教育产业化背景下,政府将财政投入的责任转嫁到高校的“自主办学”上,演变为高校在收费上获得的极大“自主权,但高校的人权、财权、招生权仍然由政府牢牢控制,高校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而且,政府所“下放”的这些权力(包括有限的招生自主权),由于其公权性质并未明确界定,很可能被高校用来谋取“私益”,进而导致“高等学校这一公共组织的变质”,这是高校行政化、办学市场化、学术庸俗化等问题的制度根源。

实际工作中,政府对高校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均通过行政审批、统一分配、直接操作等方式和手段进行全能式管理,而对于本来由政府负责的宏观调控、监督管理等职能却无力履行到位,现行的所谓“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机制基本上形同虚设。因此,在这样的体制下若让高校一下“自主”到位,将会出现行为失范、秩序失控的严重后果。

此外,目前的体制环境也制约了改革进程。当前我国社会诚信问题越来越突出,最根本的是对社会个体和机构没有一套完善、过硬的信用制度和约束机制。相对于统一高考,高校自主招生在职研究生从资格申请到面试、考核等都存在“可操作空间”,受不正之风的干扰更大。

再者,正由于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事,该管的事又没管好,致使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考生与高校信息不对称,自主招生在职研究生的社会监管乏力。法制不健全,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也是改革难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对于一项制度,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去如何执行,而是习惯性地去“找关系”,设法“钻空了”、打“擦边球”,以获取自己的既得利益。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