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报考吸引力偏低的原因探析

2014-05-28 11:08:00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一)学费标准偏高

全日制专业硕士几年来招生情况不乐观,学费过高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从近四年的招生情况看,各校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很少提供学业奖学金,学术型硕士却是奖学金覆盖率逐年提高。这样的奖学金分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院校以全日制专业硕士的高学费来“养”学术型硕士的现象。北京大学《2012年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指出:“法律硕士的学费总额为66000元。学生需按学年交纳学费,即在新生人学报到及每学年开学注册时分别交纳22000元,届时未交纳或未足额交纳学费者,将不予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日制翻译硕士(英语口译)商务口译方向学费为60000元,国际会议口译方向学费为80000元@。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费为全程70000元④。中山大学在其《2012年硕士招生专业学费标准》中将代码为025100的金融硕士的学费标准定为35000/人/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覆盖率较高,很多重点大学不仅免收培养费,还会提供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补助。例如,南开大学2011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覆盖率达到100%@。《北京大学2012年硕士生招生简章》指出:“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的硕士生一等奖学金20700元/年,二等奖学金17100元/年,三等奖学金13500元/年。其中含生活费部分和冲抵学费部分(学费13500元/年)。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的硕士生一等奖学金17200元/年,二等奖学金13600元/年,三等奖学金10000元/年。其中含生活费部分和冲抵学费部分(学费10000元/年)。”《中山大学研究生教育奖励、资助体系》规定“全体非在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不仅学费全免,而且每月还享有一定数额的生活津贴。

从国际经验看,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将会直接影响到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入学规模口]。我国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生以没有任何工薪来源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研究生学费主要来源于其家庭收入。然而,经济阶层差异对教育机会的享有程度具有重要影响,也是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6]。对于专业硕士来说,相对高昂的学费只能让众多优秀的寒门学子望洋兴叹,放弃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而各招生单位这种以“专”养“学”的现象无疑将降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报考吸引力,更易使考生误读招生政策,与收费相对较高的在职专业硕士混淆。

(二)选拔方式不够合理

如果说因学费过高放弃专业硕士而投奔学术型硕士是基于考生对经济因素的考虑,那么忽略学费因素,单从选拔方式上看全日制专业硕士也不具有报考吸引力。

1、考试科目设置缺乏特点。对于没有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大多数考生来说,无论是报考学术型硕士还是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初试参与选拔的方式均为全国统考。而全国统考中的科目设置一直以来都对考生选择招生单位和招生专业具有很大影响。如今,多数招生单位全日制专业硕士设置的考试科目与相同学科门类学术型硕士设置的考试科目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比如,多数院校经济类学术型硕士和全El制专业硕士初试一般都设有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和业务课(二)四科(业务课(一)为数学)。各校只是在业务课(二)这一科对学术型硕士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考查侧重有所不同。这样的全日制专业硕士选拔方式与同学科门类学术型硕士的选拔方式十分接近,有利于学术理论扎实的考生脱颖而出,而很难选拔出“专业性”人才。

2、分数线划定方式不够合理。目前,各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复试分数线划定方式并不统一。34所自主划线院校同一学科门类的学术型硕士和全日制专业硕士复试分数线相差悬殊。如2011年中南大学金融学复试总分要求为380分,而其金融专业硕士复试总分要求仅为330分,二者相差50分。再如,2012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门类复试总分要求为385分,而该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等几个经济类专业硕士的复试总分要求为350分,与学术型硕士复试总分要求相差35分。过大的分数线差距很容易造成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与34所自主划线院校不同,学术型硕士和全日制专业硕士二者的国家资格线却一直都是同一分数。2011年国家A区经济学门类复试分数线总分要求为学术型350分,专业学位350分,且单科线也完全一样,并未合理区分学术型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复试难度标准。由于目前学术型硕士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报考结构严重失调,这样“绑定”划定分数线势必会造成全日制专业硕士多个专业第一志愿生源上线人数不足。招生单位没有从考试中选拔出多数真正有意愿攻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导致了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对于那些准备下一年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来说,他们看到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分数线一样,往往会误认为全日制专业硕士考取难度较大,“性价比”较低,不具有报考吸引力。全日制专业硕士第一志愿生源质量无法保证,由此形成不良循环。

(三)培养模式不够成熟

从目前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各院校情况看,一个成熟的培养模式尚未形成。一些院校对其招收的全日制专业硕士采用与学术型硕士相同或相似的培养方式,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均未体现出培养特色,因而不能吸引广大考生报考。

1、实践环节不到位。按照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标准和教学要求,各招生单位应拿出不少于一学期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从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政策出台至今,获得审批资格的招生单位每年都在扩增,可各校安排实践教学的经验和能力却差别巨大。一些院校缺乏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力量,其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教学工作完全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承担;一些院校联系的实践接收单位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对于参与企业实践的学生敷衍了事,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一些院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要么尚未建立,要么刚刚起步,基地建设遥遥无期;还有一些院校只让学生上交加盖实习单位公章的所谓的“实践报告”来应付检查。如此一来,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重形式而缺乏实质,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当初设计的标准。

2、课程设置较随意。由于招生时间不长,不少院校并没有建立针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过程中,一些院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配备的师资甚至是安排科学学位课程师资之后的“调配资源”,未能给予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同样的重视。对于一些招生人数较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如法律硕士,很多院校每届学生人数过百。这些院校研究生导师人数有限,每名硕士生导师既要带学术型硕士,又要负责全日制专业硕士,工作量超负荷,很难保证培养质量。近几年各校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名额迅猛增加,如何设置课程和调配师资,如何对学术型硕士和全日制专业硕士进行分类培养,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3、管理制度不完善。从招生至今,一些院校对学术型硕士和全日制专业硕士在日常管理上采取差别对待。面对大量被录取为全Et制专业硕士的没有任何工作经历和工薪来源的应届本科生,很多高校未能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生活上未予保障。如北京大学在其《2012年全日制翻译硕士(MTI)英语笔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中第六项“住宿”中明确列出“住宿及费用自理”条款。北京师范大学在其《2012年全日制应用统计硕士(MAS)招生简章》中第八项“学费及其他”中指出:“由于学校住宿条件有限,以推荐免试方式录取的双证应用统计硕士在校期间在大运村住宿。参加统考录取的,在校期间自行解决住宿。”其他一些院校在其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简章中也明确指出“不提供住宿”。这种做法将会迫使没有能力自理住宿的考生放弃选择全日制专业硕士。

4、评价体系未建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尚未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全日制专业硕士开设时间较短,对院校而言,短期内还很难形成自我评价的有效机制。对社会而言,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并不衔接,教育管理部门缺少引人行业组织参与全日制专业硕士评价的有效路径。另外,教育管理部门一直比较重视关于全Et制专业硕士培养方面的政策制定,却常常忽视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各招生单位政策执行情况的及时监督。因此,全日制专业硕士亟待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科学评价体系。

(四)就业前景尚不明朗

我国开展全日制专业硕士大规模招生仅有四年生缺乏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动力的重要原因。从个体角度看,因为全日制专业硕士容易与只获得“单证”的在职硕士混同,所以不少考生从名称上就很排斥“专业硕士”,主观认为专业硕士“低人一等”,以后肯定就业不好,造成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偏见和误读。另外,考生报考专业前往往要参考已经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而目前企业对于此类信息缺乏及时反馈,各招生院校也都没有对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就业派遣情况进行分类公布。考生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就业状况了解甚少,从而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前途缺乏足够的信心。从社会角度看,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偏好风险规避,更倾向于招收培养模式相对成熟的学术型硕士毕业生。很多企业不可能马上根据研究生招生政策的调整随之调整招聘的方向,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毕业生这一“新生代”,企业多半保持观望态度,并未对政策变化给予及时的呼应。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