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业硕士就业文献研究问题及影响因素的梳理

2014-09-11 14:14:25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首先,政府层面:制度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协同组织结构支持小足。政府在实现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转变中扮演着发起者、主导者的角色,政策规划下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定位于实践性、职业性和应用性人才。在应然层面上,这一清晰的培养目标本应为研究生就业铺筑了美好的蓝图,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就业的工作环境、待遇条件、发展空间等方面仍面临制度性缺位的尴尬。一方面市场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设滞后,难以凸显专业硕士学历的含金量,缺乏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及政策供给小足,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落实缺乏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协同组织机构的支持。

其次,市场层面:市场需求与现实环境低支持度的“结构性”矛后。就业环节中,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就业困境源于理论上的市场需求量大与现实环境的低支持度之间的矛后。换言之,国家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面推动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但市场却仍停留于传统的用人理念,以致于对全日制专业硕士毕业生产生了低支持度和低吸纳率的现象。钟俊杰指出“结构性”矛后的复杂成因可概括为两点:La一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市场品牌”仍处于普及阶段,二是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本身。

再次,高校层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制约就业质量。全日制专业硕士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相匹配的培养模式支撑才能实现。然面,当前高校在教育观念上“重学轻术”的思想依然为主流,未能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管理思想。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经验主义的缺陷,科学性验证和规范性小足,以致于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突出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趋同化、教学沿袭理论中心论,以及“双导师”的遴选、聘任和考核的落实缺乏制度保证等,难以实现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恰当协调。此外,高校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就业指导存在诸多小介理的现象,如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表面化、就业指导课边缘化、就业心理辅导虚化等,小利于提高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背景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就业质量。

最后,个入层面:“双重”就业心理压力与个入就业能力的问题。一方面,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年龄相近、思想相通,因此二者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期望基本相同、就业诉求基本一致,都普遍面临着就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倍受公众质疑的环境中形成、发展,缺乏深厚的社会根基,因此该群体在培养过程中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心理状态如果延伸到就业环境中,便会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形成一种独特的就业心理。在这种“双重”就业心理压力下,就业主体们们难以科学分析就业信息,易对就业形式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判断,小利于科学、介理的就业。

当然,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特点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如果自身没有过硬的就业能力,是难以显现出专业学位的优势的。就业能力小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强调人际交们、组织策划与执行能力等,这些都是全日制专业硕士谋求高质量就业时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品质。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