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型医学在职博士培养模式的共性分析

2015-05-05 15:24:15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方法以及表现其性质和特征的各种特点的总和,属于研究生教育的形式范畴。各国科研型医学在职博士培养模式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由于“土壤”不同,对象也不同,因此是存异的;但在政策和原则问题上,又是尊重历史,遵循规律的,因此是有共性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四点。

招生制度严格和自主。生源质量决定在职博士生质量,因此首先要严把入口关。除中国大陆外,各国和中国香港均未明确规定必须取得硕士学位方可攻读在职博士。这一方面保证了在职博士生源的可塑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多学科背景的交叉与融合,有助于在职博士生做出有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另外不管各国是否进行统一或在职博士生培养单位自命题的考试,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都是选拔在职博士生的主要指标。同时各国普遍给予在职博士招生单位充分的自主权,把录取权下放到各培养单位甚至导师个人,使招生和培养紧密联系。

导师指导至关重要。与人文社科等专业相比,科研型医学在职博士不仅要求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周密的实验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如德国和美国的在职博士生和导师在同一实验室工作,更有利于导师的指导,也有利于营造学术氛围,激发创新思维。科学史与技术史上的经典例证无不证明:创造性的发现和发明通常出现在异常或非预期的结果中。此时,与导师及时地沟通极为必要,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也尤为关键。显然,传统的师徒式的指导办法已经不适应大科学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强调集体智慧,因此,学科交叉的导师小组制培养指导在职博士生正受到各国的推崇。

培养过程注重研究。现代大学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在这种背景下,近代大学发展史上产生了由哲学院授予的哲学在职博士学位。哲学在职博士的设立标志着现代在职博士教育的开端,与此一脉相承,国内外科研型医学在职博士的培养都将进行科学研究训练作为培养优秀在职博士生最主要的手段。除美国比较注重课程学习外(即使如此,在其课程修业阶段仍有1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实验室轮转),法国、日本、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只有少量课程学习,英国、德国都没有硬性的课程要求,科研型医学在职博士生在学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人到科学研究中,在实践中不断加深了理论基础并不断提高了科学实验和操作能力。

学位论文要有创新性。19世纪初最早的哲学在职博士是以“科学接班人”为目标,在职博士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跟导师在研究所或实验室从事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和完成学位论文是获得在职博士学位的必要前提。1870年,英国皇家发展科技和教学委员会首次在大学设立科学在职博士学位,提出“这种在职博士学位不应按照学习成绩而应按照学生的创造能力来授予”。因此,创造性的培养是在职博士生培养的本质和精髓,它应该是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只是最终体现在学位论文上。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