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培养在职硕士学术精神

2015-01-12 20:11:13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高校是在职硕士培养的主要阵地,是与在职硕士学术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和优化学校各项教育资源,力求为在职硕士学术精神的培养和内化开拓良好平台。

1、加强课程渗透培养

学术探索既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始终是研究的基础。在职硕士入学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它不同于本科阶段的接受式学习,而是在职硕士在读期间寻找研究方向,积累研究素材,理清研究思路的重要阶段,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重视课堂教学环节,从加强课程内容渗透入手,培养在职硕士良好的学术素养。

首先,寓学术精神于专业课程教育中。一方面,专业课程内容要体现前沿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淘汰严重滞后的教学内容,推进课程内容改革,鼓励跨学科设置课程,让学生接收新鲜的知识,新鲜的思想,有效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那种培养单纯“科研工作者”的观念,在客观地讲述“物”的知识时,还要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性发挥和对知识态度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到蕴涵在知识背后能打动人心的学术精神,培养当前在职硕士对待知识的态度、人生的态度和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同时让学生知道,这门学科仍是敞开的、不究竟的、不完善的,存在着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留待后人去探索、去解决,鼓励他们抱着怀疑批判的心态看待己有的成果,创设有利于个人思想展示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其积极思维和探讨,自由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这样互动教学的状态,不仅有助于在职硕士学术探索兴趣的激发,还有助于求真务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心态,塑造优良的学术精神。

其次,寓学术精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的作用,深刻体现在它总是把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作为自己的时代使命。面对当前在职硕士学术精神的缺失,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背景下,应将学术精神的教育与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并将其上升为时代发展需求的高度来弘扬,这既是其一贯作用和基本属性的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现实任务。在当前在职硕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还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在职硕士的研究实践结合起来,例如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启发学生对真理的认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培养在职硕士良好的学术态度,让在职硕士从整体的、哲学的角度概括、总结出学术精神,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

总之,在我们应该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在职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运用其系统、集中的优势,加强在职硕士学术精神的课程渗透培养。

2、成立在职硕士学术梯队班

高校在职硕士的口常管理和教育通常都是以年级和专业划分的自然班为单位进行,这种管理模式对于还未进入实验室的研一学生是适应而有效的。然而,当在职硕士进入二年级后,需要参与科学研究,学习工作的时间和地点不统一,造成这种管理模式对在职硕士教育和管理的实效性降低,并且由于学生通过自然班相互联系的机会明显减少,也带来了学术交流的不便。此时,班级基本上是名存实亡了,当该年级的学生毕业时,这个临时性组织便彻底解散,不复存在,缺少班级文化的积淀,难以形成自身特色。因此,在职硕士的教学管理有必要考虑到这些客观现实和弊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考虑进行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以建立学术攻关梯队的模式来组成班级,成立在职硕士学术梯队班,为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学术梯队班是指由具有相同学术科研方向的人员所组成的学习和科研实体,其人员组成不受年级的局限,可以包括各年级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每个梯队配备1名业务教师,负责在职硕士口常管理和教育。依据不同的年级选出硕士年级长和博士年级长,做到横向和纵向的联合管理和服务,确保口常学习研究的顺利开展,这样组建起来的班级,不是完全松散和放任自流的班级,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和目标,就是学科研究方向,围绕这一方向,容易形成向心力。这样的班级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个具有共同语言的集体,成员间学术讨论的气氛易于形成,低年级的可以得到高年级的帮扶指导,硕士和博士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情感的纽带容易建立,从而产生共同的归属感,在职硕士学术梯队班打破了原来按专业划分的自然班所带来的信息不畅通,活动不在同一场合的弊端,带来传统班级模式难以具有的学术活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在职硕士团队意识的形成、集体文化的积淀和班级学术育人功能的实现,学术梯队严谨的学术态度、勤奋的学术作风或多或少会显现在班级中,反映在每位成员身上,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并“代代”相传。

3、重视学术规范教育

学术规范是学者在研究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有学者认为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术研究中的具体规则,比如引证的标注规则,文献的合理使用规则,立论的阐述规则。二是学术制度和学风建设。这里所描述的“学术规范”是指学术研究的具体规则,其作用在于让在职硕士依照学术界和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进行学术活动,从而有效维护学术的正常秩序。学术研究是否符合规范是一个学者学术态度和学术道德的具体体现,因而高校在在职硕士学术精神的培养中,不能忽视学术规范教育这一重要环节。

首先,制定和完善学校各项学术规范管理规定,提高在职硕士对学术规范的认知水平。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简称《规范》)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学术宪章”,它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项学术规则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为抵制学术界的不正之风提供了有说服力依据和判断标准。在((规范》的基础上,高校应对各门学科分别制定和出台在职硕士应当遵循的学术规范细则,并制成学术规范手册,印发给每一位学生,使其在学术科研中有章可循,从而降低因在职硕士不了解相应的学术规范,而造成无意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

其次,开设学术规范训练课程,深化在职硕士良好学术习惯的养成。对于刚刚踏上科研道路,缺乏经验的在职硕士来说,对学术规范仅仅停留于纸面上的认知还是不够的。目前在职硕士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学术规范的系统指导,因而有必要将学术规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开设学术规范的训练课程,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学术规范教育,锻炼好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学术规范训练是一项操作性比较强的活动,它可以让枯燥的学术规范脱离纸面,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在职硕士面前。在课堂上,教师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提供相关样本引导学生指出不当之处,并让学生亲自尝试修改直至正确为止。学术规范在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规范,重复的次数多了,自然就形成习惯,因此这样一个“坏样本一操练一好样本一习惯”的训练流程,将帮助在职硕士把学术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学术习惯。样本的选择应以本校相关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学位论文为主,做成经典案例,避免学生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逐步提高每一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为学术精神的塑造积淀深厚的学术底蕴。

4、优化校园学术环境

校园学术环境是指在高校内对学术研究产生影响的周围一切因素。它主要包括学校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培育出鲜艳的花朵,只有优良的环境,才能培养出学术大师①,良好的校园学术环境是在职硕士学术成长的催化剂,加强其建设能够对在职硕士学术精神的塑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优化校园物质环境。物质环境优化是前提,没有相应的科研设施,学术研究只能是空中楼阁。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必定具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强大的信息查阅系统和藏书无比丰富的图书馆。物质环境优化的关键在于加大科研硬件的投入量和提高科研硬件的利用率,一方面,随着科学研究复杂性的增加,在没有科研设施的情况下,很难想象能够做出什么优秀的研究成果,正如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极巍所说:“一个大学校长在任职期间有两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一个是要建好实验室,另外一个是建好图书馆,如果没有做的话,那就是失职,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因此,在优化校园学术环境时,学校必须把改善科研硬件设施作为首要事情来抓,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广开财路,保证资金的充裕,不断更新和淘汰相对落后的科研硬件,保持科研设施的先进性和完善性,从而满足和保障在职硕士的科研需求。另一方面,提高硬件的利用率,硬件的闲置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学校应当统筹安排好硬件的使用计划,打破院系之间的壁垒,实现科研硬件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保证科研设施的高效合理使用,让硬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从而保障在职硕士在学术活动中硬件使用的畅通性。

其次,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经过历史的传承、锤炼和升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它让任何人置身其中,都会不由自主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校各主体起着激励、约束和示范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搭建好文化平台,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邀请著名学者讲学,加强学者和学生之间对学术最前沿问题的探讨,不断提升校园学术活动的层次和水平,营造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校园文化气息。同时开展各类学术竞赛活动,立足在院系的基础上,辐射联动整个校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在职硕士的学习和研究营造一个积极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激发在职硕士的学术兴趣,培养在职硕士的学术意识和创新思维,深化在职硕士学术精神的培养。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