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在职研究生培养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总体框架,促使科研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体化

2015-04-13 13:45:29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近几年我国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认识到实施科研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体化的重要性,并开始付诸实践。例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其《在职研究生管理的几项新措施》中,直接将导师招在职研究生与其所获取的科研经费“挂钩”,规定博导每招收一名博士生,至少须有3万元本人能直接支配的科研经费;硕导每招收一名硕士生,至少须有1.5万元本人能直接支配的科研经费。再如,南开大学从2005年4月起,实施新的《在职研究生科研津贴实施办法》,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在导师指导卜做科研课题,将名正言顺地拿到津贴。南开大学每年将投入1000万元给在职研究生发放科研津贴,而其中的300万元由在职研究生导师从科研经费中支出。此外,对于博士生导师的遴选,南开大学也把有否校级以上的科研课题作为决定性条件之一。另外,中国科学院大多数研究所的导师也要为所带的每个在职研究生每年支付上万元费用,这还不包括在职研究生科研所需费用。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在职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来进行学习的学生。所以,要紧紧抓住科学研究这一关键的环节来推进改革。’,他表示,在今后在职研究生的培养中,要加重科学研究的成分。没有科学研究工作的课题,就不能进行在职研究生培养。没有研究课题的导师,就不能带在职研究生。

然而,目前我国推行科研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体化还存在认识问题和实际困难,因此,还有不小阻力。所谓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而:一是没有把在职研究生理解为主要通过科研工作来进行培养的学生;一是认为“在职研究生不是导师的私人则产,培养经费应该由国家解决。导师有多少钱才能招多少在职研究生,感觉像是导师拿钱买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的数量应该由培养机构的能力确定,不应该单纯用经费衡量。三是对导师的身份定位不准,即把导师作为一种职位而不仅仅是一种工作岗位,例如,把硕士导师看作比其他副教授(或副研究员)高的职位,把博士导师看作比其他教授(研究员)高的职位,并且认为导师带的在职研究生越多,学术水平越高。所谓实际困难主要是有不少想做导师的人没有相应的科研课题和经费,而有科研课题和经费的导师也不愿意为招在职研究生而支付经费(这是一种自然的表现)。很显然,这里的认识问题和实际困难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固然需要转变观念,特别是充分认识实施科研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体化对于保持和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实现在职研究生培养适度规模的必要性,但更重要的是高校及科研机构和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新的政策措施。

对高校及科研机构而言,要顺利和有效地实施科研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体化,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不把导师(不管是硕导还是博导)作为教师(或研究人员)中的一种职位或职位中的高层次,使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一时没有课题和经费而不能带在职研究生的教师(或研究人员》自理比较坦然。实际上,即使在美国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里,一些教授不带在职研究生,他们并没有比其他教授“低”的感觉,而一些助理教授可能带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也往往不一定比其他相同职位的教师“高”。是否带在职研究生、带多少在职研究生既由单位的相关条件和导师的科研课题与经费所决定,又是导师个人的选择,即在大体相同的科研课题和经费的条件卜,有的人选择招在职研究生,通过在职研究生的参加,来完成课题;有的人选择不招在职研究生,自己独立完成或与同事合作,或招博士后,或招临时的科研人员参加完成。一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不同学科和专业区别对待,既让课题经费比较多的学科和专业交得多一些,付给在职研究生的多一些,而对课题经费比较少的学科和专业,交得少一些,付给在职研究生的少一些。美国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还常常对那些一时难以得到校外课题和经费的新教师,给予一定的校内经费支持,使其能指导一名在职研究生到毕业(一般而言,指导一名在职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毕业后,往往就有能力从校外得到科研课题和经费)。

对国家有关部门而言,则应把在职研究生培养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总体框架,为高校及科研机构实行科研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体化提供必要的宏观条件。这就需要相应的观念、体制、计划和政策措施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在观念上把在职研究生主要作为研究人员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大学生。如果用R&D全职人员进行核算,那么在学的硕士在职研究生应该算作50%的R&D人员,在学的博士在职研究生应该算作75%的R&D人员。2004年我国有67.6万在学硕士在职研究生,相当于33.8万全职R&D人员,有14.4万博士在职研究生,相当于10.8万全职R&D人员,两者共计44.6万全职R&D人员。2004年我国大约有110多万全职R&D人员(根据2004年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共有109.48万全职R&D人员推算)。这就意味着,在学在职研究生(折算成全职R&D人员)已经占我国全职R&D人员的1/3以上。理工农业类在职研究生大约折算为30多万全职R&D人员,既相当于我国全职R&D人员的1/4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科研人力资源,很显然,把在职研究生培养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总体框架,不仅对实施科研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体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科技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另外,在观念上还要把在职研究生培养作为国家科技项目所倡导的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重要方而。目前我国的很多科技计划或基金都把既出成果又出人才作为基本目标,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等等,乃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许多科学基金和科技计划都把既出成果又出人才作为基本目标。但把出人才主要理解为对现有研究人员的培养和提高,而没有把培养在职研究生作为出人才的主要指标。然而,在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很多科技计划和基金都把既出成果又出人才作为基本目标,但把出人才主要理解为培养在职研究生。一些重要项目的申请,往往把培养出多少名硕士、博士作为重要方而,而项目结题时也要把本项目培养了多少名硕士、博士作为验收的重要方而。因此,我国也很有必要把培养在职研究生作为科技项目的重要目标,这会强有力地推动科研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体化。

第一,要建立有利于科研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体化的体制和计划。首先要改变目前的在职研究生政府拨款体制,把在职研究生培养经费纳入科研经费的管理框架,并主要按照科研经费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经费的目标定位不仅要培养多少硕士和博士,而且要有相应的科研成果要求。这些科研成果也要纳入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框架。其次要把在职研究生培养作为政府科技计划和基金的重要目标。对于诸如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攻关计划、等等项目的申请,把培养在职研究生作为重要内容,并作为项目结题验收的重要方而。这里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部与科技部的通力合作。

第三,要通过科技计划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研究,例如,对企业投资于高校的科研经费给予税收优惠或政府通过有关计划直接给予经费匹配,从而使高校能够从企业得到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目前和今后若干年政府的经费固然是高校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而企业则是另一个重要来源。目前很多高校,特别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从企业获得的科研经费已经占其科研总经费的大部分,甚至超过2/3。高校从企业获得的科研项目很多是在职研究生参加完成的,这实际上支持了科研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体化。目前,我国科研机构大部分已经实现了科研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体化,特别是中科院系统和一些“大院大所”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科研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体化,但总的来说,高校在这方而还有很大差距。这固然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因此,促使企业更多地投资于高校科研,会有效地促进科研与在职研究生培养一体化。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