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在职硕士科技伦理观教育缺失分析

2015-05-08 21:53:39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职硕士科技道德失范现象偶有发生,特别是学术剿窃,引用不规范,网络黑客等行为经常发生,甚至在高校学术界形成一股歪风,在学界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加强在职硕士科技伦理教育,提高在职硕士科技道德素养成为当下在职硕士教育的迫切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高校科研地位的提高,高校在职硕士科研伦理道德的建构和教育己经为社会所重视,然而,放眼当前全国高校,在职硕士科技伦理观教育仍然大都缺失,虽有成绩,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

1、缺乏学术规范教育

在职硕士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学术职业道德是其科技伦理道德体系中首要遵守的道德准则之一。目前我国在职硕士学术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如前所述,守市场经济和个人利益的驱动,学术道德底线在部分学者那己经荡然无存,笔者认为,这收到两个方面的原因影响,首先,在职硕士培养模式导师制的影响,导师是在职硕士从事科研的模范和学习者,然而由于导师自身素质的差异,部分导师自身就存在占用在职硕士科研成果,论文抄袭,学术票(窃,对所带在职硕士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直接对在职硕士学术道德及科技伦理观造成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在职硕士扩招带来的在职硕士规模的扩大,学业导师指导学生数量的增加,为其监管带来挑战;其次,高校自身在在职硕士教育中并郭立场人民日报:学术丑闻折射制度缺失?

没有对在职硕士学术道德加以重视,轻视在职硕士学术道德建设,没有建立起在职硕士学术道德监管机制和惩罚机制,这在侧面诱致了在职硕士学术不端,诸如,篡改科研数据,帮忙写论文,甚至学位论文,已经成为当代高校在职硕士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学术规范的缺失导致了在职硕士科技伦理教育第一环就已经失败,反观当今高校,上从院士,校长,下到博士硕士在职硕士,学术师范从出不穷。

2、在职硕士专业伦理教育缺失

只有正确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在什么情况下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是否会引发道德风险以及如何避免等,才能充分地发挥科技对人类的正面作用,促进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大学针对各专业不同的特点和专业性质,分别开设专业技术伦理课程,如,医学,化学工业,政治、行政、新闻和工程类,这些课程对环境污染,医学实验,医学与生命伦理,商业欺诈等问题上都做了较为深入的伦理探讨。时至今日,我国高校均为建立起完善的科技伦理课程体系,更无专门的专业伦理课程,在培养

目标的设置上,高校往往将在职硕士定位为未来的学科专家和实践专家,注重传授专业高深知识,这就容易导致在职硕士在其就业后或在学期间的研究更加重视科学的工具性和实用价值,笔者认为高校不仅没有做好伦理道德教育,反而从反面将在职硕士引导到不健康的科学道德环境,当代我国高校在职硕士尚不能以伦理的视角审视科技活动,笔者认为是意识和能力的缺乏,长此以往,必将对科技造福于人类的宗旨带来挑战。

3、在教学方法上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

科技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着眼于在职硕士科技伦理观的现实构建,并以此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科技伦理教育在严重缺乏的情形下,仅有的科技伦理观教育也只是采用课当代我国高校在职硕士科技伦理观构建研究堂教学的形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科技伦理观教育,在在职硕士教育中较少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教师的照本宣科很难讲伦理观深入到我们未来的科技队伍中去,以医学伦理学为例。

在我国,医学类高等院校最先认识到伦理的重要价值,率先在高校内部开设课程进行医学伦理的教育,但医学伦理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模式单一,较少进行伦理两难问题探讨和调查研究(上个世纪末哈尔滨医科大学采取课题调研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国内对教学模式也较少探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