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职研究生创新人格的理论价值

2015-08-11 22:05:06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在理论上细致梳理了人格内涵的要义,丰富了创造力的研究内容。关于人格有诸多定义,但基本共识的是认为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人的多种心理特征。创新人格也是人格系统研究的范畴之一,建构创新人格的概念体系,解析创新人格的要素特征,能在理论上将创新人格向纵深研究推进,使创新人格成为人格研究相对完善的系统内容。

通过对在职研究生创新人格的系统研究,力争推进个体创造力绩效研究向群体创造力绩效研究的伸展。国外对创造力的研究一直以吉尔福特(Guilford)引领的秉承个体心理学研究传统的创造力概念体系为有说服力,重视创造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智发展过程。但后来人们发现Guilford连同后来其他人完成的许多研究,实际上留下了一个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团体作用的缺口。一些研究者陆续开展了弥补缺口的研究工作,尽管到目前还没形成竞争范式能取代Guilford的理论框架,但探讨团体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己经展开。如T. M. Amab i 1 e较早开始以创造动机为核心内容研究外部环境、氛围、社会因素等对创造力的影响,并且把原来个体创造行为的理论模式发展到小团体创造行为的研究。另有一些研究者强调社会心理因素对个体创新的作用,反对将创造力看成与社会心理因素无关的个体特征。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坦伯格和鲁巴特(R. J. Sternberg和T.工.Lubart)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创造力投资的心理资源,包括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特征和动机,是与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决定创造力的。许多对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着重强调创造不可能自动发生,而是发生于知识、技能和动机的有机结合,在人际交流中产生新的思想;关于社会文化因素与创造力的研究。西克申特米豪伊(M. Csikszentmihalyi等人的研究跳出了心理学的范围,将创造主体的社会文化背景直接考虑进去,采用了更为广泛的文化人类学视角。他们倡导的“创造力系统观点”是较有代表性的在社会历史语境中定义创造力的观点,其表述是:“创造力并非在人的头脑中发生,而是在人的思想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它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全方位的现象”;“只有在一个系统的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观察到”。以上研究观点分别从环境、文化,甚至语境等不同方面分析社会团体创新的产生过程,突出了不同主客观因素各自对主体的制约作用。本文力争将文化、环境等因素综合考察,将其作为评价在职研究生群体创新人格发展的中介变量,从整体上把握各影响因素对在职研究生群体创新人格发展及创新成就的意义。

关于创造力测评方面的研究,个体创造力测评研究历史悠久,而团体创造力的测评及评估工具却是当前正在研究的重点内容。目前西方国家进行的团体创造力评估着重于测评团体结构的合理性和适于创造的团体环境氛围。例如,Ekvall设计的创造氛围问卷(CCQ),工saksen等人发展的情境态势调查表(SOQ), Amabile等人设计的KEYS量表等。而本文尝试设计调查创新人格核心要素动机、认知、情绪情感等特征的问卷,希望能从心理因素评估某群体的创造力。

总之,己有关于创新人格的论证更注重理论分析,对团体创新的研究对象较宽泛。本文针对在职研究生这个高知群体展开研究,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中调查实证,这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拓展。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