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在职研究生在线咨询
  • 管理专业
  • 同等学力
  • 在职硕士
  • 在职考研
  • 在职研
    证  书:
  • 结业证
  • 毕业证
  • 学位证
授予学位: 文学类硕士学位
专业名称:对外汉语
专业代码:
一级学科: 文学类   二级学科: 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2014-07-07 11:00:40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是设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之下的三级学科,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高校将对外汉语教学方向设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之下,突出了和语言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陈绂提出建议,应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开设五大类课程:一是基础理论类,包括语言学(特别是汉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这种理论课是以“应用”为原则和目的;二是教学法理论及实践类,重点研究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同时,对于教材编写问题的探讨与课堂实习等也应包含在课程类之中;三是外语类,一定要开设第二外语,特别是小语种;四是文化知识类,包括中国文化特质、风俗特征以及外国文化常识等;五是社会学、伦理学,包括这些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内容,以及一名教师所应有的礼仪风范、与人交往的基本规范等等。陈绂认为,这些课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而是根据学生们在本科期间的不同专业,有导师分别为他们设定必修课和选修课,以达到“缺什么补什么”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最需要的东西。

李晓琪认为,对外汉语专业在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汉语理论、语言习得理论与汉语教学理论、外语、汉语文化背景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一般性知识。

(一)对外汉语硕士课程比较综合研究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各个高校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培养计划。笔者以同为“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院校”的三所高校的课程设置为例,分别从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等方面入手,考察其课程设置情况。

笔者基于各高校公布的学生培养计划总结得出的,其中对于课程类别的划分,各高校没有统一的类别名称。为了便于对比,笔者将培养计划上的课程按如下原则进行划分:将公共课程、学位公共课一并归入“公共课”类别;将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一并归入“必修课”类别;将专业方向课(其培养计划中明确规定为可跨专业或研究方向选择)、选修课、选修课程一并归入“选修课”类别,各类别的学分也严格按照此划分原则计算。

在课程类别上,各校的公共课基本没有区别,都有政治理论和外语,而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差异较大;在学分上,各类别课程的学分均有差别,其中以选修课的差别为最大。另外,各校的具体要求也略有不同,比如在补修的课程里,北京大学要求本科未修补修课中三门课程的学生可选一到两门补修,并可以获得学分;华东师范大学要求本科非中文、对外汉语、英语的学生必须补修三门,只计成绩,不计学分。由此看来,对外汉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既然如此,学生的培养就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同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在职研究生,他们却没有建立同等完善、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必然会“影响了研究生们的学习,影响了他们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论的掌握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搭建。”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千篇一律地规定同样的课程作为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而是我们期望在全国范围内,进入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方向学习的研究生们在修完两年的课程后,能够构建大致相同的、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需要明确对外汉语研究生教育的阶段特点及定位,理应区别于对外汉语本科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目前来看,各校对外汉语本科生的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范围很广,从中国古代文学史到外国文学史,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还有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外文化方面的课程,可谓丰富多彩。但是对外汉语本科生的课程和在职研究生的比起来就属于入门课程,很多内容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讲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而非达到深入精通的程度。相比之下,对外汉语在职研究生的课程应比本科阶段更有深度,更具专业性。

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下发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成立了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其目的是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层次,也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面向成人开展的一种教育开辟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已有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等24所高校成为首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TCSOL)教育试点单位,其中许多学校也同时开设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硕士点。一种是学术型,一种是应用型,这两种对外汉语专业的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差异可以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中初见端倪。

笔者选择了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在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将不同类别的课程在学分上做了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硕士在职研究生的每类课程均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分高,特别是“必修课”类别中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高6个学分,若以北京语言大学每门课2个学分计算,那么必修课这一类别中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在职研究生要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多修3门课程。另外,对外汉语教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一般安排在前两年,而汉语国际硕士一般只有一年半,因此,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研究生更注重学术研究和专业知识的继续深造,并且必修课所占比例最高。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每类课程所占学分比例比较平均,没有特别侧重哪一种类型课程的培养,知识在广而不在深,比如它的选修课分为语言类、教学类、文化类、教育类和方法类等五大类,每类均有3-6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二)目前对外汉语在职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科定位的不明确导致研究对象和课程设置的不确定。比如在研究和课程设置上,有偏向于应用和实践研究的,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有偏向于语言理论研究的,遵循着语言本体研究的方法,这种研究与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内容有很多重叠,而与对外汉语教学这个专业方向的联系稍显勉强。

其次,师资力量的局限性使课程设置不全面,甚至偏离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对外语教学方向的课程多是传统意义上中文系和外语系课程的组合。因此,在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对外汉语专业的师资力量都是由中文和外语专业的教师组合而成。有的教师精通于自身的研究领域,但并不了解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而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过多地与其研究领域密切相关,而偏离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内容。也就是说,培养计划上的某些课程名称和它们的实际教学内容可能是不一致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在职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名不副实”是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师资力量有很大关系的。而开设这样的课程对学生而言,无疑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并无法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很多对外汉语专业的在职研究生毕业后仍然无法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或者语言研究项目。

再次,在职研究生课程和本科阶段的课程差别不大。汉办教字[2002]216号文件曾指出:“各校应更加重视研究生层次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把本科生层次与研究生层次联系在一起考虑。”可是这不等于将本科阶段开设过的课程又在研究生阶段继续开设,甚至仍然是同一位教师来教授此门课程。这样固然对一些跨专业考入对外汉语研究生的同学有好处,但是研究生的学习深度和研究方向与本科生有很大不同,这样不仅浪费学校的资源,也无助于学生提高学术研究的能力。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