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的教材建设分析

2015-03-06 14:18:17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工程硕士的培养中,教材问题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间题。教材的使用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培养质量。目前,研究生教育所使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为在校人员编写,侧重点在理论的阐述、探讨上,对于工程应用则讲的很少,有的根本就丝毫不涉及,这些教材对于工程硕士来说是不合适的,学生对此的反映较大,认为不应该选择选用这类教材。

为弥补教材上的不足,一方面要尽量做到选用具有工程应用内容的教材,另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要根据工程硕士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上的部分改革,对原有的教材进行整合,添加进工程应用的内容,并与学生相互交流,向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吸取工程实际知识,这样做一则可以使教师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二则可以为编辑适合工程硕士使用的教材提供素材,为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教材建设的问题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特别是这类适于工程硕士使用的应用类教材,它的编辑更是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和搜集翔实的资料,并需要通过实践检验。编写适合工程硕士的教材仅靠一两所高等院校来完成是很难实现,而且这些教材全部由一所高等学校来包办是一种劳师动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目前工程硕士的教材问题己引起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己取得一些成果,希望有关学校能更积极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商讨工程硕士教材的改革和编辑问题。

1、课程考试要求

一方面要严格组织考试以保证学习的质量,另一方面又要针对工程硕士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学位课程必须进行闭卷考试,其中,外语、数学使用试题库考试,选修课考试方式可由教师根据本门课的特点确定,可以是笔试、大作业、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等。凡缺课超过本课程中学时的三分之一学生不能参加该课程的考试,必须重修。考试由各学院组织,研究生院安排监考和考试检查。

2、加强工程硕士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工科院校长期、单一的采用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导致了我们的许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专业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尤其是很多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让这样的教师给工程硕士上课,工程硕士很难接受。因此,学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校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和工程教育能力。学校也要有计划的派出青年教师轮流到企业去挂职锻炼一个时期,参加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以及技术改造,甚至工矿企业的运行、营销和管理,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快弥补自己的缺陷,胜任工程硕士的教学。教师在明确任课教师使命的同时,要认真的听取企业对教学方式、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其目的在于,一、能使教学更切合实际,二能对教师编著一批更适合工程硕士学习的应用类教材提供原始素材,三者可以为学校积累教学经验,为完善工程硕士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内水平较高的高级工程师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单独给工程硕士上工程技术课,或与学校教师合作开设一门课。

3、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督导员,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情况,检查教学效果,使教学中的问题得以及时的解决和发现。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定期对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进行培养质量评估,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深化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

4、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根据工程硕士生的来源、数量和所学的学科、专业分布,可采取以下几种编班和教学组织形式:

(1)脱产一年在校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这种模式是指学校选送的学员的数量较少或者所学的学科、专业较为分散,但具备较长时间脱产学习的条件,集中到校进行1学年的课程学习,完成全部课程和实验教学任务,并且大部分学员初步完成学位论文(设计)的文件检索和开题准备工作。这是一种较为普遍适用的工程硕士课程教学组织方式。

(2)短期脱产到校集中学习。这种模式是指企业选送学员的学科、专业较为集中,并具备短期脱产学习的条件,集中到校进行3个月至1学期完成大部分课程和实验教学任务,剩下的少量课程由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授课。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可以使学员有集中的学习的时间,接受学校学习环境的熏陶,免受岗位工作和家庭工作中繁重事务的干扰,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员长期脱产学习与企业生产的矛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

(3)混合编班、不脱产学习。这种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培训量较大,能够提供较好的教学条件和设施,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较为健全的大中型企业建立培养基地,将有关企业、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生、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课程进修生等几种类型的学生联合编班,由学校派遣教师到基地授课,学生利用相对集中的业余时间参加课程学习。少量的非特色课程,譬如,外语、政治理论、数学等课程的教学,可以在校内任课教师的定期指导下,由基地的教师进行教学,学员参加校内工程硕士生的同时(同步)考试,通过者取得相应的学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较为灵活,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及优势,能够较好地满足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4)其他情况。对于具备全脱产条件的学员,允许其到校完成包括课程学习和论文(设计)研究等的全部工作(研究工作依托学员选送单位感兴趣的校方导师的研究课题进行);对于少量难以脱产到校学习的科技和管理骨干,允许其在导师、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有关课程,通过与在校生同堂(同卷)考试者,获得相应的学分。

工程硕士脱产到学校学习与保证企业正常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对工程硕士实行"进校不离岗"等非全口制培养方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是其操作实践是相当复杂的。

实践表明,企业设法组织学员到高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譬如一学期,完成大部分课程和实验教学工作,再辅以少量的现场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

在目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制度刚开始、企业生源相对集中的情况下,培养单位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一种可行的方式。

随着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来自同一企业的生源数量趋于减少,现在学科、专业区域分散,同一企业的生源难以保证此种教学组织方式效率与效益。相应地,以大中型企业为教学基地,与当地有关企业多方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方案将逐步得到发展。

解决产学时间矛盾的另一项措施就是适当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对那些不反映主修学科、专业特点的公共课程,比如外语、数学、计算机、政治理论等课程,允许学员在当地具备条件的高校研修,成绩合格者,学位授予单位对其所获得的学分予以认可。对少数专业课程,亦可以采取类似的教育方式,但予以认可的学生数应控制在专业课学分总数的一定比例之内,以确保学位授予单位的学科特色和水平,具体可以根据授予学位的学科特点而确定。

保证一定的在校学习时间,对开拓学员视野、接受学术环境熏陶、发挥学校学术优势是必要的,但时间的长短应由学校和学员所在企业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灵活的确定,这是使工程硕士教育能够适应工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使用电视及互联网学习的教育将会在实施"进校不离岗"等非全口制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主动的采用多媒体包括录音、录像、计算机网络等电化教育手段。人们在转变培养目标观念的同时,亦应对现代科技为教育带来的变革与机遇有客观的认识。

5、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育人

经过不断地改进,我们应该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工程硕士自身特点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将工程硕士生从入学至学位授予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到学校的统一管理,保证工程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

工程硕士教学管理系统建立了学籍信息、培养计划和成绩等多个数据库,完整地记录工程硕士生从入学到学位授予的各个环节的档案材料,实现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工程硕士教学管理系统实行校系两级负责制,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如校级系统进行工程硕士班级、工程硕士生学籍、成绩核定等信息的维护;系级系统进行开课计划设置和成绩库的维护。两级教学管理系统的建立以信息化管理方式取代了传统手工管理,将管理工作与具体的事务处理相分离,以利于相互监督、严格管理、提高效率,同时也利于校级教学管理部门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决策分析等高层次的管理工作。

工程硕士教学管理系统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手段,为工程硕士生开设的每门课程,其教学水平是否达标、成绩评定是否合理都要进行审查和认定,甚至还要进行试卷的抽查。质量监控手段的实施对工程硕士的教学质量发挥了有效的监督和保证作用。

工程硕士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校级部门、系级部门和教师本人的多级查询和统计报表功能,体现了管理与服务的结合,有利于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本人及时把握教学状况,也为学校教学决策提供了全面、及时的信息服务。

实践表明,通过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管理育人。科学、规范的管理既保障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又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人员树立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理念,在认真、周到、热情、高效地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结合管理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采用新的手段,克服技术上、管理上现存的困难,变革了管理方式,加速了管理机制的创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不仅从教学方面,而且从管理方面同样使工程硕士生感受到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风范,以培养和树立"严谨为学、诚信为人"的科学作风。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