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硕士
建筑学硕士在职研究生在线咨询
  • 管理专业
  • 同等学力
  • 在职硕士
  • 在职考研
  • 在职研
    证  书:
  • 结业证
  • 毕业证
  • 学位证
授予学位: 专业硕士硕士学位
专业名称:建筑学硕士
专业代码:085100
一级学科: 专业硕士   二级学科: 建筑学硕士

提高建筑学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2014-07-16 22:31:59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一)应重视建筑学专业职业性培养与学术性培养的整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硕士学位获得者必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强调了在职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科学研究后备人,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类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学术性。在这一点上,建筑学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自然应与国家学位条例的要求相一致。但应注意的是,建筑学硕士同时还是一种专业学位,而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培养目标侧重点并不相同。专业学位主要以高水平的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毕业后在职研究生主要从事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这种职业是高级的、专门化程度较高的一种技脑结合,它需要具有较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建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更注重的是培养高素质的、获得执业建筑师必需的专业知识与训练的职业建筑师。在双重标准影响下,建筑学硕士在职研究生教育既要满足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性要求,也应达到高水平实践能力的职业性要求,针对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法的错位问题,需要改善培养机制,实现培养目标的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整合。

1、建立学术型与设计专题型并重的学位论文管理机制

建筑学硕士学位的培养标准看,学位论文更应立足于设计实践及相关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践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设计研究,要求方案合理,专题论证严密,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因此,建议改革单一的学术研究型论文形式,增加设计专题型的学位论文,即以解决实际工程设计问题为主,辅以适量文字性的设计专题研究。应当注意到,设计专题型论文与学术性论文相比毕竟是个新生事物,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要求如何?什么样的设计专题研究才能达到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只是做一个规模更大、功能更复杂、环境条件限制更多的题目?与本科毕业设计相比将有怎样的区别?相关的评价标准值得另题专门研究。但有两个基本原则可以明确:一是建筑学硕士学位的设计专题,其选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度,完成的设计成果要有深度,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成效,方案设计应具有创新性,能够体现出设计者较高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二是选题要有值得深入挖掘的内容来支撑专题研究,诸如社会环境、历史文化、新技术、可持续发展以及关于建筑本体的美学、功能等领域均可涉及,通过专题研究能够体现设计者在专业领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和科研水平,使设计专题能够达到硕士学位应有的学术性要求。

2、进一步加强建筑学硕士的职业教育

强化建筑学硕士在职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应以加强建筑设计实践教学为重点,在传统的培养方案中仅通过封闭、内向的课程设计教学是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建筑设计教学应当进一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综合性、复杂性、现实性的工程项目锻炼,进一步培养建筑学在职硕士的设计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创新能力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的硬件条件是需要建立与市场接轨的工程实践平台。工程实践平台一方面在机制上可以承接实际工程项目,丰富在职研究生设计教学的选题资源;同时可以成为在职研究生设计教学的载体和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场所;此外,平台的建设也有利于保障专业教师的职业实践的需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3、改革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在在职研究生阶段的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灵活的Studio模式及多题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倡导研讨式、实践式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围绕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积极开设前沿性专题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设计教学应加强设计实践全过程的训练,即实现调研分析设计实施反馈的一体化教学,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升级。

(二)良好的专业基础是高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

由于建筑学硕士与工学硕士客观上存在差异,决定了建筑学硕士在职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忽视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要求。针对目前建筑学研究生学习时间短、职业能力的系统培养也非重点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扎实专业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专业基础是高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而建筑学专业良好的专业基础需要通过本科五年的学习逐步积累,学生应系统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具备熟练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创作的专业能力。对于如何加强建筑学在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笔者认为,今后一方面需要改革研究生人才遴选机制,把好在职研究生入学选拔关,这对控制非专业考生的数量、缩小招生规模将产生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已通过选拔、但生源背景不同、不具有较好培养基础的,则应当在在职研究生培养阶段采取措施,加强其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1、改革研究生人才遴选机制

通常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为笔试,复试为面试加笔试的综合测试,最终成绩是两个阶段测试综合评议的结果。其中初试占有较高比重,基本上采取书面考试方式。而现行的应试型入学考试不能全面考察衡量学生的专业基础,且应试考试可以使考生有针对性地做准备,所以也招致了大量非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应试。

改善生源条件首先必须在改革研究生人才选拔机制上入手。第一,建立丰富的入学测试专家命题库,避不考试科目由少数教师多年重复命题而导致命题有明显的倾向性,从根本上杜绝考生进行猜题、压题等投机行为;第二,改革初试科目,初试主要以专业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重要相关知识的测试为主,对于建筑创作、建筑设计等职业能力水平的测试则进入复试环节,使初试与复试阶段考查的重点更加明确清晰,避免两个阶段测试均面面到、都不够深入;第三,改革复试环节,强化复试环节对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设计能力的考察衡量,更加突出专业性;第四,复试通常是由多位有经验的在职研究生导师参与,采用面试、笔试等多样的考查形式,对考生专业素质的综合判断比较更加全面、准确,因此可以加大复试环节在综合测评中的权重,选拔出真正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学生。

2、增加先修课培养环节

对于通过选拔进入在职研究生阶段的非建筑专业学生,应增加本科先修课程培养环节,即原则上该类学生必须在毕业前完成本科先修课程学习。先修课程计划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学生本科阶段修课情况以及个人知识结构特点来制定,选修课程重点应针对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的薄弱环节,选课领域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建筑设计类、设计原理类、设计技术类、相关知识类、文化修养类等。先修课应当至少涉及2个板块课程。

3、实行弹性学制

由于先修课程的培养要求客观上占据了在职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为配合先修课程制度的执行,应当实行弹性学制,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必要条件。弹性学制为在正常修业时限的基础上最多延长不能超过1年的时间,以保证学生能完成所有的学习内容,并顺利毕业。

(三)应对规模化教育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面对在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化导致的教学资源不足和师资队伍紧缺,在短时期内又难以增强师资队伍力量等问题,笔者建议进一步发挥教学管理在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监管作用,建立相应措施,以提高在职研究生专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1、严格学位论文管理程序

建筑学硕士在职研究生的出口关是学位论文,这也是教育评估审查的重点。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首先应加强论文的选题管理。在职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完成相关文献收集、阅读、资料整理和完成选题报告,接受统一的开题答辩。严格的开题答辩可以集思广益,为论文撰写铺垫良好基础。其次要加强论文写作过程的质量监控,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文中期检查。点上检查是对开题环节中有一定争议、成绩不太理想的论文进行审查,面上检查则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审查。中期重点检查论文基本框架、论述逻辑、理论与实证研究情况、写作进度等,并对论文是否能如期完成做出评估,中期检查制度对论文的写作过程可进行有效监控。第三,加强论文答辩前的审查环节。可以采取学位论文校内、校外双盲审查制度,即送审论文必须屏蔽在职研究生及其导师信息,以使评阅人对论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顺利通过内、外两次盲审才能够说明论文质量达到了标准。面对扩招后大量硕士在职研究生等待论文答辩的局面,严格的送审制度将有助于提高论文的答辩效率和整体质量。

2、增加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环节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从教学管理上增设对职业能力的统一测试和评价环节,具体形式包括:进行统一的快题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设计课程考核挂钩,如未通过则一票否决;对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成果采取导师组集体评议形式,而非导师个体评判,制定客观评议标准,确保成果质量和评价的客观、公正。设定职业能力的考评环节将有助于提高师生们对设计实践教学和学习的重视度,有助于保障职业能力的教育质量与效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