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学术论文的终极追求是彰显学术精神

2014-06-25 10:12:29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随着中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大众化,在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迅速地扩大了。在职研究生的招生数量由15年前的4.2万人迅速增至2007年的41.8万人。国内某些知名大学竟以在校研究生数超过其在校本科生数作为建成所谓"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作为高校培养在职研究生的一线教师,深感在职研究生数量的扩张未能带来其质量的同步提升,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是质量的下滑。其主要表现是作为文科研究生质量主要标志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下降。文科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不如意,突出地表现在大部分在职研究生论文缺少不为任何功利因素所左右、单纯探求真理的学术精神,这既与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取向与氛围有关,也与研究生及其导师的个人素质相连,同时也反映出眼下高校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某些缺陷。笔者不揣浅陋,试图探求文科在职研究生论文应该具有的学术精神与价值中立,以及当前研究生论文学术精神的缺失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保证在职研究生论文具有一定学术精神的制度建设方面的建议。

学术论文的终极追求是彰显学术精神

学术论文包括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应该具有学术精神是一个普世的规范与原则。什么是学术活动中的学术精神,各个研究领域中的鸿学硕儒均有明确阐述。史学泰斗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对学术精神的阐释至今为学界所称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后人据此将学术精神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精神生活高度统一的时代,学术精神的坚守,陈先生认为"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在当下学术界日益浮躁且功利化的氛围中,恪守学术精神则要求能够抵御权力部门的秋波和物质利益的媚眼,"纯然地去采寻事之然和所以然。设若不是这样,在研究问题时或者随俗趋势,或者依凭一己好恶,或者存有事功之心,或者求'保险'、'稳妥',于是便时然亦然,时非亦非,时作违心之论,那便是为学之大忌,学人所不当为"。因此,既为学人就当以坚守学术精神为骄傲,理当享受学术生活的孤寂与清贫,永远不能低下学术精神高傲的头颅。这是学人的操守与底线。学术精神大都是通过学术著述彰显的,也是学术作品的魅力所在,其虽很难量化也无形可循却是极易体察与把握的,要不然打开北大90周年校庆的校友文集《精神的魅力》,从许德珩、梁漱溟一篇篇读下去,越读越没劲,徒使读者感慨:"精神的魅力啊,怎么越来越没有魅力了?时下中国的硕博论文虽有世界第一的数量,华美的包装和貌似规范的论文要素,却掩饰不了题目的雷同、文字的冗赘、内容的毫无新意;相当一部分硕博论文或媚俗,或为上,或材料拼盘,而唯独缺少了学术论文的灵魂---学术精神。这是近年硕博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表现。然而,令人欣喜的是,青年学子中毕竟还有学术精神的守望者。一篇小小的硕士论文,敢于打破认为新中国土改的主要意义是解放农业生产力这一统治学术界达半个世纪的成说,提出新中国土改的最主要作用是中共实现了对"一盘散沙"乡村社会的全面控制,为中共以后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大仁政"和农业集体化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此文在每年几十万篇浩繁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只是沧海一粟,但体现出来的不因成说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却是无论如何也淹没不掉的。

学术论文要体现学术精神,很大程度上要恪守梁任公所倡导的"为学术而学术"的原则。当代学者陈乐民认为,"为学术而学术"本身就是"求真知、求真理的精神","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就该有这种精神"。显然,"为学术而学术"与学术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前者更加具体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为学术而学术"的原则在具体的论文写作中,就是要求作者尽量持有价值中立的立场,不在某种政治或功利目的的压力下论证不证自明的"伪问题"。比如眼下每年大量通过的当前重大方针政策的诠释性研究的硕博论文,不论作者怎么搜寻丰瞻的资料,论证得如何缜密,其结论在写作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先有结论然后进行研究与写作的文章,既难体现"为学术而学术"的原则,自然也失去了学术精神的魅力。当年吴晗先生多次删改《朱元璋传》,为的是体现阶级斗争的主题;郭沫若先生晚年的《李白与杜甫》,是在揣摩领袖"扬李抑杜"的指示后精心写就的。这类作品留给学术史的可能不仅仅是遗憾。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