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

2015-04-11 15:39:50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在职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养成教育。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职研究生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对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种设计和安排,是实现在职研究生教育日标的重要保证,也是对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必要监控的重要依据。

改革在职硕士培养模式,就是要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适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和培养不同规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在职研究生的需要,积极开展模式创新,从而形成符合国情,有利于在职研究生全面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在职研究生培养。

1、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实现由学术型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的转变

当在职研究生教育走进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追求和研究的重要性又把人们的日光聚焦在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学术取向上。价值白由将必然作为基本价值规范得到重视。在职研究生教育有其白身的运行规律,在职研究生培养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满足少’‘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获得学习经历文凭的教育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实现日标的重新定位和分层定位。这也是在职研究生教育打一招后生源多元化面临的新形势,求学日的与价值观的不同要求在职硕士培养日标的制定应该尊重个性,尽可能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白主权利。

根据我国在职硕士数量增长较快的现状,应重新界定硕士生阶段的性质和任务,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应各居其位,各得其所,对在职硕士按照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培养模式进行分类培养:学术型在职硕士的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素质学术研究后备人才为主要日的,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培养和学术潜力发掘;应用型在职硕士的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其在就业和工作中的竞争力,着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改革在职硕士招生选拔制度

前已述及,我国现阶段在职硕士招生过分重视分数,忽略了对学生学术背景和科研能力的考查。正如杨振宁指出的,以分取人的教育机制,对特殊人才是一种压抑,它“虽然能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却失去了我们的爱因斯坦”。

今后应建立一套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前提,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人格、合作精神以及非智力因素等综合因素为参考,以突出能力和创新潜能为核心的在职研究生人学考评制度。将考察考生在大学时的成绩及表现考察及统一考试结合起来,逐步增加推荐保送生的比例。录取工作也可以由教授委员会来承担。重视面试,注重考察考生的学术潜力和综合素质,以便录取最优的学生。

招生过程中,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选拔方式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学术型”硕士学位应该着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而对于“专业型”硕士学位则应该考察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筛选在职研究生时,培养单位应该将权利“下放”,给导师更大的白主选择权。在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不可替代,其与在职研究生的交流也最多、对在职研究生的影响最大。所以,招生时应该更多地听取导师的意见。毕竟导师是本专业的“有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选拔出有潜力的在职研究生。

3、制仃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差异化培养

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价值取向单一,教育模式单一,培养方案整齐划一,注重经典式的纯学术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切实改变培养方案缺乏个性、千人.面的现象,不仅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专业应有不同的课程模块和学术论文的要求,而且同一学校、同一学科、专业也可以有多套方案提供学生选择。比如以理论研究、学术论文为导向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不同培养方案;以课题切人、成果发表为主或以课程学习、拓宽知识为主的不同培养方案等,努力构建各种方案多重组合,相互转换衔接的通道网络。

培养方案个性化的前提是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行并以完善的课程设置作保障。

在职硕士培养重视在职研究生学习生涯上的白我选择与就业的白我规划,在职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学术倾向和基础能力等紧密结合;注重基础课程教育,在培养计划中开设了许多基础理论课程,以求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来为其下一个阶段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加强调文理渗透和选修课的重要性,增大选修课的比例,还可增设跨学科课程,鼓励在职研究生和其它院系乃至其它高校的教师一起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和跨学科研究。

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呆板教学形式。灵活运用教授主讲(Lecture)在职研究生班研讨会(Seminar)和导师指导下的科研实践(Research Practice)等多种教学形式,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4、严格导师选拔,实施导师指导方式的改革

完善在职研究生导师选拔机制,实行导师能上能下制度。导师选拔时应强调学历与科研能力并重。为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培养需要,可在企事业单位聘请第一导师,指导在职研究生的社会实践。

改变传统的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学徒式导师指导方式,实行主副导师指导制或集体指导制。导师组成员在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司其责,各尽其职。在职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者”关系,而不是“师徒”关系。

应加强导师指导的约束机制。一是通过导师指导小组指导的形式对导师的指导进行约束。由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举行会议的形式对学生的科研进展进行检查,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促进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一是通过专门制定指导手册的形式对指导过程中导师与在职研究生双方各白的权利和责任进行规定。

5、加强研究训练,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职研究生科学研究训练应贯穿于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始终。在职研究生导师应尽早尽多向在职研究生提供参加课题研究的机会。在职研究生教育应注重教研产一体化,密切大学与企业界的联系。开拓在职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拓宽在职研究生科研实践经费来源渠道。

应鼓励举办或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随时掌握学科最新动态,拓宽在职研究生学术视野。

6、建立健全在职研究生评估机制,激发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动力

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应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改革考核模式,完善中期考核制度。真正将制度落实到实处,发挥其检验、监肾、激励的作用。

除了完善中期考核制度以外,学业结束时的考核也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行淘汰学制有助于调动在职研究生的积极主动性。

严格在职研究生考核评价,需采取配套的弹性学制,以利于在职研究生更好地支配时间,可以多参加导师的课题和研究,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在职研究生评价中,除了考核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外,在培养学生时,也要完善其人格特点。不但要有学术能力,还要有学术道德;不但要成为高级人术还要有高尚的品格;不但要有科研素质,还要有坚韧的意志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在职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将成为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未来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大力发展与完善在职研究生教育,改革在职硕士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及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于实现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