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
国际贸易学在职研究生在线咨询
  • 管理专业
  • 同等学力
  • 在职硕士
  • 在职考研
  • 在职研
    证  书:
  • 结业证
  • 毕业证
  • 学位证
授予学位: 经济学类硕士学位
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
专业代码:020206
一级学科: 经济学类   二级学科: 国际贸易学

国际贸易学在职研究生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

2014-06-02 13:50:06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从1978年起,中国经济日益开放,为了适应并服务于中国开放经济发展的实际,在中国的学科群体中必然增添相应的新经济学学科。作为研究一国经济在开放条件下商品交换运作规律的一个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国际贸易学6也就自然在经济学科中占据了重要位置。20多年来,该学科从无到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体现出经济学界对划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关注和神圣使命感,其在理论上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但在实践中我们也逐渐发现,我国现有5国际贸易学6的理论体系已基本上不能适应开放经济的运作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创新。

一、理论创新的一般原则

任何理论创新都必须是有价值的。而有价值的理论创新必须遵循逻辑性和应用性统一的基本原则。所谓逻辑性,即:(1)理论必须符合思维规律。从概念的严谨到判断的准确,从论证的正确到体系构筑的完整;(2)理论必须具有可计量性或精巧性。对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规律性应尽量用数字和数学语言来表达,准确地揭示本学科的内在本质;(3)理论必须能科学地揭示对象的规律性。所谓应用性,即:(1)理论必须能解释现实,同时对未来具有指导意义;(2)理论必须能经受时间的检验,这也是理论的科学价值及其发展的需要。对于应用科学的创新而言,两者皆备尤显重要。笔者认为,5国际贸易学6理论体系的创新也应遵循这一原则。从推动我国5国际贸易学6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讲,现有5国际贸易学6/理论0明显违背这一基本原则,必须对其进行新理论框架的构筑。

二、旧体系的批判与新体系的构想

我国国际贸易学的现框架(简称旧体系)可以说是个拼盘式的大杂烩,既没有建立起本学科完善的结构,也没有揭示出本学科的灵魂(国际贸易的特殊规律性),更无法对我国开放经济(外贸)体制的改革和政策设计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指导。所以,对旧体系仅动外科手术是不行的,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以催生第二代国际贸易学新体系。

(一)、理论假设。任何学科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其假设的科学性。科学和研究离不开理论前提。当然,学科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些假设边界不断放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结果。所以,必须十分重视5国际贸易学6的理论假设。旧体系中对该学科的理论前提并没有阐明(充其量只能认为是隐含的),其在理论上是紊乱的,这就导致了理论研究只能在漫无边际的田野上辛勤耕耘,也就必然会阻碍本学科的发展,降低其应用价值。笔者认为,5国际贸易学6的理论假设应该是:1.开放经济下;2.不完全竞争;3.不考虑货币因素;4.不考虑要素流动;5.信息不完全;6.各国资源禀赋存在差异;7.各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8.理性经济主体。这八个假设表达了这么一个命题:国际贸易学是一个动态的经济学科,它揭示了一个开放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单纯的商品交换(即不考虑货币因素和要素流动)来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在此,对理论假设的明晰,不仅仅是为理论研究/圈定边界0,更重要的是对学科的发展,以及分清各学科的/势力范围0,发挥各学科的作用,具有理论和实际的意义。所以,笔者认为,5国际贸易学6理论假设的提出,对本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以及本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播和应用是肯定具有实用价值的。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一个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旧体系的一种定义认为,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笔者认为,这样的定义是不明晰的,或者说在逻辑上是欠妥的。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唯一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当然也只能是唯一的,不能既是国际贸易历史(发生与发展问题)又是贸易利益。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国际贸易学主要涉及国际商品交换的运行机制。这同样是欠科学的,如此定义,势必把国际贸易学6仅仅局限于研究跨国贸易领域的行为,太狭窄了,最多只是微观意义上的国际商学。此外,还有观点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或者是国家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的,那就太有失偏颇了。笔者认为,一门学科研究对象的确定,一方面标志着这门学科的诞生,同时也是该学科研究的起点和归宿。一个学科研究对象的确定,应该把握两个基本点:1.必须明确该学科所属家族,2.必须明确该学科同同族其它学科的差异。如果依照这两点来确定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那么国际贸易学首先属经济学家族,所以它也是以研究资源配置和利用为总目标的。同时,它又是经济学中以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世界市场)为切入点,去揭示一国在内外市场相结合时国际商品交换对一国经济增长(发展)的影响,这是国际贸易学同国际金融学等学科相区别的地方。鉴于此,我认为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经济下的国际商品流动(即资源配置)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即资源的充分利用)。显而易见,国际贸易学的工作定位明晰,没有同其它学科发生重叠。

(三)、研究工具的确立。一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特别是与自己同族(同源)学科的研究工具应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方面。国际贸易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它的分析工具同样存在规范主义和实证主义的争论,这就涉及到形式逻辑(概念、判断及推理)与数学逻辑(边际分析与数理统计)的主次问题,也涉及到道德与非道德、公平与效率、科学和非科学的争辩。笔者认为,研究工具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的,既要防止固守规范分析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又要避免过度全盘西化的实证分析的西方经济学方法,应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这里必须坚决批判一种近乎完美主义的文字游戏,即每一本教科书中千篇一律的关于研究工具的叙述:理论联系实际辩证的统一等空洞的带有八股性质的方法论说教。

三、新理论体系的生产条件

一个新的理论框架的出现,必须要有一个滋生其出世的土壤。理论的生产必须依靠优良的学术氛围。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空气越来越清新,但是,学术自由程度依然欠佳。综其缘由,主要在于:1.学术幼稚。我国5国际贸易学的学科发展史比较年轻,没有厚积的学术研究层土,因此也就难以形成学术研究的繁荣。2.低效率的体制。我国从事5国际贸易学6研究群体的总量不小,但是总体研究水平偏下,研究效率更低。主要原因是研究机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没有形成竞争的研究体制。

新理论生产的条件,说穿了就是营造小荷能露尖尖角0的环境。一个新理论出笼的途径主要有四个:1.学术交流;2.教育;3.刊物发表或专著出版;4.参与决策。对广大的学者而言:参与决策的机会不多,教育的途径是传播最慢的,发表或出版及学术交流是最有效、最有利于新理论的出台的,对学术研究的冲撞也是最直接的。因此,中国目前最要紧的是对政府在学术市场上应扮演的角色进行定位。笔者认为,作为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支持学术交流的力度,不能把学术交流看成是和主办单位共同赢利、合伙分红的合法机会;另一方面,不能把学术刊物的出版权让几家教学研究机构垄断,如果出版部门被少数机构把持,也就无所谓学术公正可言。政府在学术领域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学术市场百花齐放0的公平竞而不是保护几家啼咽(市场垄断)的不公平竞争。

中国高级研修培训网老师热切地盼望我国的学术领域(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尽快建立一个呈现学术民主的竞争机制,形成一个公平的学术争鸣环境,让新的理论和观点能够在学术的/百花园0里争奇斗艳、茁壮地成长。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