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014-10-15 13:48:12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何为创新能力?对于博士生而言,创新能力可表现为两种形式:内隐的创新特征(个体特征)和外显的创新能力(即创新成果)。这种成果不仅应在自己特定的学科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能够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方向,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生产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的成果,而且这种成果能够得到导师、高校和所在学科领域及社会的认可。为何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原因。

关于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具有创新潜质的生源的选拔。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与实施,这样使招生单位在录取时有很大的灵活性,但由于考试选拔机制设置大多不合理,致使无法充分选择到优秀生源。部分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不浓,实践、实验综合实力不高,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与本校应届硕博连读生活考取博士研究生基础理论水平、创造思维、开拓进取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严重影响了博士研究生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创新能力的不足或难以持久。
 
2、物质保障不足
 
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物质环境在创新能力产生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经济支撑作用,因为科学研究不可能缺少配套的科研设施以及满足研究者研究和生活所必需的物质保障。当前研究生培养投入经费不足。研究生生活补助偏低,研究条件更新滞后。
 
3、博士生导师指导之力
 
优秀的博士生导师在前沿把握、研究指导、论文选题与撰写方面发挥着直接的影响。导师应该锤炼学生的研究技能,使学生通过实际的研究学习掌握这一技能,并研习和形成一定的研究策略。如果是那些公认的具有创新性思维方法,有创造性工作经验、学术造诣,治学严谨,活跃在本学科前沿的老师成为博士生导师,他们不仅可以在学术研究上给予博士研究生指导,对博士生严格要求,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同时其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但现在博导队伍中不乏把博导看作是教授之上的更高级别的荣誉和待遇。有的导师把博士生当成单纯的完成科研项目的劳动力,造成博士生的论文选题没有创新。可一些具备了相当实力并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果的青年教授或副教授却只能“靠边站”。
 
4、教育管理过程控制不足
 
一方面,课程设置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之一,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我国现在博士生培养基本上根据本学科专业已有的培养条件和已确定的培养方案安排课程,按照导师本人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目前大多数学校,博士课程专业课所占比重很少,尤其是缺少“创新方法”类课程,系统性培养创新能力方面不够。另一方面,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质量的集中表现。现有的论文评审制度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送审流于形式,由于没有一个完善与系统的监督机制,送审往往只是走过场,淘汰率几乎为零。无法科学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
 
5、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分为欠缺
 
在学校环境中,对博士生创新能力提升还具有影响的一个因素是学术研究的氛围。它通常由学术论坛、专家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平台共同营造。博士生在学术交流中可以将自己萌发的想法呈现出来,师生就此想法可以畅所欲言,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思想碰撞,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火花,这个过程对于创新能力的激活和发展起着催化剂和孵化的作用。目前很多培养单位学术交流会相对较少,也不重视学术氛围的培养,再加上图书资料更新缓慢,学术前沿理论与信息缺少快速流通的机制,无法满足博士生学习、科研的要求。这种状况很容易使博士生们产生惰性,在无聊中打发时光,“等待”毕业。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