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教学应严谨治学,塑造精英分析

2015-06-17 15:02:41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严谨治学、塑造精英,是针对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在职研究生教育虽也属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范畴,但却不同于本、专科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①在不同国家的学制中,在职研究生教育都处于整个教育体系的最前端。在职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各级各类教育,它是以科研为手段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实践活动。近些年来,在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大众化浪潮的冲击下,在职研究生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出现了质量下降的问题,也因此有人对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性提出了质疑。然而,在职研究生部分“精英不精”的现象只是新时期精英教育内部出现的问题,而不构成对其精英教育合理性的否定。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高层创新人才,来推动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对于在职研究生教育而言,能否确保其教育的精英性,担负起塑造社会精英的历史使命,成为关乎我国高层人才培养成败的重大问题。

教学是教育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教学是否有效的进行,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即决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人的文化生成。因此,在职研究生教育本身的“研究性”和“高层性”,内在地要求其教学不仅要实现高深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要强调精英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所以,在职研究生教学主体,主要是指导师,要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在职研究生教学的特点,明确其培养目标,胸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精神,尽职尽责为社会塑造精英人才。烙尽职守严治学教育乃兴国之计,教师乃教育之本,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众所周知,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中,教师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作为育人之师,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更要有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担负重任的奉献精神。

严谨治学,对于普通人来说,代表的是一种对待知识、对待学习的严谨态度,但对于教师来说,却被赋予了深深的道德意味,并且还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上的严谨治学,不仅是为学之魂,更是执教之本,是指教师在求知、授业过程中求真、求善、求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尽职尽责为学执教的严谨态度。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在自身“为学”上,能够以锐意进取、严谨求实、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专业素质。二是指教师在“执教”上,能够以科学施教、严格要求、诲人不倦的治教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严谨治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以严谨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做到从严执教,以严谨的态度不断促进学生的文化生成。

“严谨治学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①它对于任何阶段的教学都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但对于具有“研究”特性的在职研究生教学而言,严谨治学更具新的意义。因为在职研究生教学不仅要学己知,更要创未知,这就要求在职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备专家般的高深学识、精湛的科研能力,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引领学生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精神以及严密、严格的科学论证,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本文从以身作则、从严执教两个维度,重点阐述教学中严谨治学的意蕴以及在在职研究生教学中具有的特殊要求。

(1)以身作则

则:准则,榜样;身:言行,举止。故,以身作则,即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教师被称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这一职业的神圣性,就在于它能以自己的光和热,去点亮、温暖他人;能以自己的智慧启迪智慧、以品格涵养品格。可以说,教师的伟大,就在于他们是在以“身”育“人’夕,所以,教师自身的素质,往往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意思是说,如果管理者能够以身作则,端正自身,做出表率时,即使不下命令,被管理者也会跟着效仿;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使下达命令,被管理者也不会自觉按其要求行事。对于教师职业而言更是如此,教师劳动的对象,不是可以随主观意愿任意塑造的物,而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人。教师对学生的塑造,只能是通过学生的主观意愿,在有选择的接受和自我建构下完成的。“不正其身,如正何人”③,所以教师要“教人’夕,首先自己必须“正身’夕,要率先垂范,树立榜样。以“教人者教己”④,才更具说服力,才能令学生信服、敬佩,才能乐于按其所期望的要求“作为”或“不作为”。

因此,在职研究生导师严谨治学的前提,就是要做到以身作则,发挥其人格与科研能力在教学中的表率与主导作用。“导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而这种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沿的学识。”①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当导师自身具备了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科研能力,才能引领学生走向科学前沿,不断激励、引导学生内化己知、创新未知。也只有当导师自身具有高尚德行,才可能形成巨大的人格魅力,使在职研究生在“亲其师”的感召下,更好地“信其道”。②所以,导师以身作则,必须在学识、品行上做出典范。

一、学识

《新华词典》中对学识的解释为:知识;学术上的修养和成就。《辞海》和《古今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为:学问和见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学识的解释为: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在这里又引出了学问和见识的概念,学问,一般是指系统的知识,但是反过来,知识却不等于学问。因为知识可以学,但学问只能做,学问是通过对某一领域进行专门、深入研究而得出的具有个人色彩的科学知识,它是在知识之上,包含有学术修养的上位概念。见识,是指个人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是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由此可见,虽然对学识的定义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即学识是一个包含知识、学术修养和见识的上文概念。

教师学识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知识是师生之间交流的纽带,更是学生文化生成的载体;学术修养是科学研究的能力,更是学术探究的精神境界;而见识,则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方面。教师是以“闻道在先,术业专攻”为前提,以分解、系统、整合知识为条件,并以精炼出的知识为中介,通过系统地讲解、交流和对话,实现“教书育人”的专职人员。教师的学识,内在地制约着师生思想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师必须“学高”,才不愧为人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形成,成为学生效仿崇拜的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劳永逸的学习,己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教育理念,在今天早己失去了时代意义。社会要求教师要“做学生知识的源头,不仅取之不尽,而且要清新”,即要求当今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而且要有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体系。所以,合格的教师一定是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学者,主要表现在对自身学识的不断拓新上。

教师要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拓新自己的学识,做到渊与博的统一。渊,深也,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上要达到精深。所谓精深,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不断专研课程体系、结构,系统地掌握各知识部分之间的关系;要认真分析、思考教学内容,扎实、全面地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细小问题,做到实实在在地“精”吃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不断探求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要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研究,把握学科的内在体系、规律和发展动向,真正做到“深”入学科领域前沿,进而在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科学理论知识生动、简洁、形象地展现给学生。

博,广也,是指教师要在文化基础知识上做到广博。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知识学科己经拓展到了两千多门。然而,一般认为最基本的学科,仍然是12大门类,即6门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3门社会科学(政治、法律、经济),3门人文科学(文学、历史、哲学)。所以,各种多样的学科之间,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教师要实现全面“育人”的历史重任,必须尽可能多地涉猎基本学科知识,做到广泛阅读、借鉴、吸取,以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要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提高整合、贯通、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在教学中做到善于引证,形象生动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只有学识渊博,才能以身立教、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身文化。也只有教师自身做到了不断拓新学识,才能与时俱进、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导师是指在职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所以导师首先必须是教师,应该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但教师却不一定能成为导师,导师培养的学生,都是未来我国高层次的领域精英,其教学重点不是“教”和“学”己有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探究”未知、“创造”新知。所以,导师的学识,在具有渊博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占有学科专家般的远见卓识和学术修养,这是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最主要特点。导师要培养社会高层科研人才,首先自身必须具备精湛的科研能力,具有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判断力,能够准确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导师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并活跃在领域前沿,能独立提出及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切实做到教研结合,在实践研究中培养出合格的高层科技人才。最后,导师要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能够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创造新的知识。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导师自身必须是创新型教师,这就需要导师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创造新的成果。

二、品行

品行是指有关道德的品质和行为(((新华词典》)。品,即道德修养;行,即道德修养的外在形式。品是内心的、看不见的行为动因,行是外在的、看得见的实践行动。品与行辩证统一于个体,没有“品”导向的“行”是盲目的、甚至是危害社会的;而没有“行”作为实践形式的“品”则是毫无意义的空想。所以,衡量个人品德,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作为标准,正所谓“听其言而观其行”,方能确认其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品德,彰显其高尚的、让人信服的人格魅力。那么,对于以“育人”为本的教师职业而言,品与行的统一、高尚,则不仅是个人素质、魅力问题,更诊释了作为“人师”的神圣和基本前提。

“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用自己的思想、常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①因此,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在“学之未成,有待完善”的学生心目中,往往是最直接、最可信的榜样,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俄国教育家鸟申斯基认为,教师高尚的人格对于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教师对幼小心灵的人格(个性)的影响,构成一种教育力量,这种力量即不是教科书所能代替,更不是什么道德格言和奖惩制度所能代替的。”②教师必须认识到、并且充分利用这一潜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性情、品格的陶冶、感化和引领。

所以,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品行、锤炼自己的人格,以为人师表、言行一致的信念,践行言传身教。言传,在于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于示范,以提供行为榜样。言传与身教的统一,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表里如一的美好品行。学生特有的“向师性”,往往使其对教师抱有极大的期望和信赖,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记,甚至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品行提出严格的要求,使内在的品德修养与外在的行为方式达到高度统一,进而让学生在教师高尚品行的感召下,涵养品格、完善行为。

“知易行难”,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需要教师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能时刻激励、锤炼自己,不断加强个人素养。首先,教师要全心地关爱、尊重学生。教师应乐于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以真情、真心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友好、和谐、充满爱的氛围里,领会爱、学会交往、懂得尊重。其次,教师要刻苦勤奋,以学而不厌的精神,炼就自己博学的魅力,切实为学生做出学习上的榜样,激发、鼓舞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第三,教师要有严谨的学风,能以自己对科学知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严肃认真,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唤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第四,教师要重诺守信、说到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修正学生的口常行为。总之,正所谓“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的任何言行举止、处世之态、乃至性格习惯都会在无声无息中,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师必须从小事、从点滴做起,以自己的口常行为熏染学生的习惯;以自己接人待物的方式感化学生的态度;更以自己特有的威信、亲切的话语、信任的眼神,鼓舞学生充满信心、积极乐观地追求自己的生活。

以高尚的品行率先垂范,是教师可为“人师”的基本前提。因此,导师作为教师中的一部分,也必须处处以身示范。但是导师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师,其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是以“研究”为主导、以培养高层、创新、科研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所以,导师的以身作则,还要重点突出其在“为学”上的求真、求新,在“为人”上的踏实、诚信对在职研究生具有的特殊榜样意义。“在人格与科研中所树立的导师的师表风范则是在职研究生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无形’的财富与‘主导性’的教育影响,而以此去指导研究的学习,无疑会起到积极而深刻的教育作用。”①

求真,是科学研究不懈的追求。科学的严谨和唯一,容不得任何的马虎、敷衍和虚假。所以,导师自身必须要有勇于求真的执着,能在现实的研究和教学中,自觉以高度的责任感严肃对待学术研究,以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认真质疑每一个细节,以明确的方向、坚定的信念指引自己不懈地追求真理,进而才能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勇于、乐于、善于求真的学风。

求新,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找出科研领域内的空白点,而不是重复做己有的工作。导师无论在自身研究还是在教学中,都需要有这种不断求新的思想和尝试,只有当导师自己勇于实践、乐于求新时,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效仿、敢于求新的激情;只有当导师自己善于怀疑、批判时,才能赞赏学生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鼓励其树立自信,提出并实践自己的创见。

踏实,是学者的风范。研究学问需要的是一种安定、宁静的心态和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敬业精神。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探索,坚韧不拔、一点一滴地刻苦专研,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导师作为研究者,自身必须力戒浮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以远大的志向潜心学海、苦苦思索,无悔地奉献、追求,方可抵达学术上的至高境界。而作为育人之师,导师必须以身示范,杜绝浅尝辄止、寻求捷径的侥幸心理。导师应在教学科研中,处处以自己卓越的学术品格感化学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科研成果的取得,有时需要的不仅仅是废寝忘食,还有科研工作者那种不求闻达,甘坐冷板凳和踏实执着的崇高学术精神。只有这样才可纠正学生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培养出实实在在、坚忍不拔的科研人才。

诚信,乃为人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①”,诚实守信是为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为学最基本的学术操守。所以,在职研究生导师作为“人师”,更要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为学。在学术造假、票」窃时有发生的今天,导师只有切实做到以身立教,时时严于律己、处处咯守诚信,才能带领在职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拒斥学术腐败的侵蚀,培养出诚实守信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2)从严执教

“从严执教”之“严’夕,含有“严肃、严谨、严厉、严格”诸意。包括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要求两个方面,是教师高度责任感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更是教育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从严执教”,一方面是教师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乐为人师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更是培养品德高尚、知识渊博、实事求是的高素质人才的现实保障。正所谓“教不严、师之惰”,教师“从严”的执教精神和态度,乃师道之本,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是提高、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对教师教学的严格要求

“从严执教”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主要是指教师对自身教学各环节持有的严肃、严谨的执教态度,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认真、负责、全心全意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育人”事业本身具有的严肃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容不得半点马虎与虚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肃对待任何环节的教学工作,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将文化知识、做人之道、做事之法合目的、合规律地呈现给学生。“育人”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必定是一项艰辛而又默默无闻的事业,它要求教师必须有甘于平凡、乐为人梯、鞠躬尽瘁的大公精神,并能自觉以崇高的责任感鞭策、激励自己,力争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是“从严执教”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教学是实现人的文化生成的主渠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方面,对学生主体文化的建构起着导向、引领、激发、促进的重大作用。所以,教师必须将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贯穿于教学始终,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

对于在职研究生导师来说,在教学环节中的严肃认真,还有更高的要求。在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除去一般意义上的课程教学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科研实践和论文撰写,这也是在职研究生教学的特殊性所在。因此,导师严肃严谨的教学态度,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则更多的体现在对在职研究生科研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的引导和指导上。

科学研究在在职研究生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学环节中,对于导师的严肃认真也有不同的要求。导师要走在学生前面,不断开拓学术视野、及时把握研究动态、吸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在教学中更具前沿性地为学生引路;导师要在科研实践中,认真收集、核对实验数据,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指导学生追求学术真理;导师要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带领学生严密地论证、大胆地质疑,在求证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意识和严肃的科学态度。

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是在职研究生后一半学习时间的主要任务,导师在这一培养环节中的指导,对于在职研究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位论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题是课题研究的第一步,也是课题价值的关键所在。因此,导师必须要在选题上给学生把好关,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其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把握研究创造的可能性,具有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及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可操作性等,切实为学生指出一个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有创新性的课题。在接下来的查阅文献、整理分析过程中,导师要与学生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观点和方法上给予方向性引导。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导师要对在职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进行监督和检查,通过在职研究生定期的交流和汇报,及时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使在职研究生少走弯路。最后导师要认真审阅在职研究生的论文初稿,细心校核其中的数据,慎重推敲所用论证,认真研究得到的结论等,以最终保证论文质量。

2、诲人不倦的育人境界是教师的一种高尚品德,是教师“从严执教”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结。“诲人不倦是一种美好而积极的情感”①在精神动力。学生不知倦怠的谆谆教诲,诲人不倦蕴含着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心、,是教师耐心和信、甘为人梯的教导与点化。导师要把育人的使命感“从严执教”的内L},表现为教师对

转化为实实在在让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到导师无私无隐的真与教导。孟子说:也;仰不愧于天,“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心关爱,一乐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章句上》)导师作为当代精英人才之师,不仅要“能为人师”、“好为人师”,更要“乐为人师”。导师要自觉追求这种育英才之“乐”,将其作为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所在,不辞劳苦、精益求精地要求学生,竭尽全力为社会培养真正的英才。

3、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从严执教”对学生的要求,强调了一个“严”字,即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严格要求学生向着良好的方向不断进步,以达到社会所期望的目标。教师对学生的“严”,绝非毫无感情色彩的严酷,而是合情合理的严肃、严谨和关J环爱护下的严厉、严格。这种“严”,实际上是学生更好地实现文化生成的前提,更是教师尽职尽责教书育人的基本表现。

教师对学生的“严”,体现在对学生知识、品德、行为等各方面的发展要求,使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严格按照预期的方向和目标去做。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然而比较而言,似乎“严师出高徒”更具必然性,因为“严师之严是针对学生,而名师之名是针对社会。”①但是严师能否出高徒,最终取决于对“严”的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

a.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要以“度”为前提。

哲学里的“度”,是一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在这一界限范围内事物会保持其本质而不发生变化。在“度”的范围内行事,事物的各个方面都会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而如果超出事物的关节点,则事物会因为无法协调运作而发生质变。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握好适度原则,在可协调的范围内行事,防止“过犹不及”的后果。教师对于“严”的把握更是如此,如果超出了学生的“度”,则会由严格变成严酷和无理,而如果低于一定的“度”,则又会变成对学生的放纵和纵容。严格要求学生,必须以有“度”为前提,防止由于“过严”或“过宽”导致的负面作用。以“度”为前提,做到首先,“严而有度”,要求导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导师要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提出符合个性特点的要求。在职研究生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他们不但是学生也是研究者,其个人背景、兴趣、爱好、能力等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导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同倾向,最大限度地引发其内在的潜能,使学生尽可能在感兴趣的领域内获得最大的成就。其次,导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要求。在职研究生导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在职研究生己有的能力和素质,对于在职研究生的指导和要求,既不能过多、过细、过死,束缚学生的创新思想,也不能不闻不问,放纵学生自行其事。导师要在原则、方法和方向上严格把好关,对学生既不抱着走,也不大撒手,在鼓励在职研究生独立探索、倡导学术自由的同时,又严格要求学生遵循科学的严谨,踏踏实实地追求真知,学做真人。

b.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要以“爱”为出发点。

“严”,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而“爱”才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学中,如果教师“只爱不严”,就成了对学生的迁就和放纵,是达不到教育效果的。如果教师“只严不爱”,则变成了对学生死板、冰冷的教化,是对丰富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因此,教师需要严格要求学生,但要以爱为出发点,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师爱是教师责任感的高度升华,是一种博大、无私的崇高情感,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成长的真切关怀,对生命的真心关爱,对人格的平等尊重和信任。“爱,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师生间的情感芥蒂,加快知识的流传速度,提高教学的效益”①当教师以一颗真“爱”之心与学生相处时,学生会因为感到被尊重、被关心、被信任,而积极地回应教师的教导,实现师生间心与心的真正交流与影响。

以“爱”为出发点,做到“严出于爱”,首先要求导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生命个体,不存在尊与卑的问题,只有闻道、术业上的先后差距。因此,教师的“严”必须建基于对学生的尊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为自己的教育工作确立了一条基本原则,这就是:对人的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并指出在辩证法里,尊重与要求是一个东西,因为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尤其是在职研究生教学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己经发展成熟,不需要外在的有说服力、监督来强制其从事学习活动,师生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思想交流、民主的学术探讨与共同的科研创造。而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导师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充分地尊重学生,耐心地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其次,导师要真心关爱、关怀学生。在经济飞速发展、竞争口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们的心似乎变得越来越浮躁,与此同时,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真情的渴望也变得更加强烈。在职研究生作为最高层次的学生和初出茅庐的研究者,他们年轻的心更需要爱的滋润和情的注入。导师在教学中,真切的关爱、坦荡的教导、真诚的理解、细心的关照,都会在学生内心留下深深的感动,筑建起牢固的情感纽带,激发起学生对导师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爱戴。而在职研究生生强烈的“向师性”,会使得导师的“引导”更具感召力,成为在职研究生科学之路上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推动力和人生之路上学做真人的典范。

最后,导师要理解、信任学生。教师要理解学生,就是要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洞悉学生的情感困惑、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而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进行教育。以己之心对人,才会得到对方的认可和信任,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起着润滑师生关系、增进教学效果的作用。然而,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自身的“学”,所以,理解只是第一步,教师还要信任学生,给学生更多主动成长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职研究生教学中,导师多数只是作为引导者而存在,在职研究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是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真知的特殊学生群体。因此,导师必须信任学生,肯定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心,通过给在职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在职研究生在不断的探索中,超越自我、创造自我,最终获得生存、发展和成功的能力。

总之,从严执教要求导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从严要求自身,认真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更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其在严而有爱、严而有度的要求中,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