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教育价值之文化价值

2014-07-02 11:05:30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文化传播理论认为,文化的活力在于其交流性、传播性。不同的文化之间由于其异质性或者由于其发展程度的差异性,需要相互交流,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留学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正常的文化交流应该是多层次的,留学也应该是双向的以至多向的。

(一)西方文化的演进与留学教育

现代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公元前6世纪,伴随着希腊经济的发展和商贸的繁荣,许多学者出国游学,促进了希腊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毕达哥拉斯曾游学于埃及、巴比伦和意大利,吸收了埃及的算术、几何、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曾到埃及、麦加拉和意大利等地游学,在雅典创办阿加德米学园,从事算术、几何、天文和神学等学科的教学,并从事动物学、地理学和宇宙学等方面的研究,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在雅典留学20年。这些促进了古希腊时期的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地中海区域各国的文化交流。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时期,来自亚、欧、非各地的人源源不断地移入亚历山大城而杂居共处,各国文化不断交流和融合的希腊文化传统被延续下来。许多学者出国留学,并在本国或他国设校讲学,促成了地中海区域多元文化的极为广泛的交流,并建立了以希腊文化为主流的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东西文化大融合的世界性文化。罗马帝国分裂后,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和阿拉伯继承和延续古希腊罗马文化,并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期间,学者、学生的跨国讲学、学习起了重要作用,促使拜占庭的哲学、法学、医学、神学的研究成果传向欧洲、北非和阿拉伯,以至印度和中国。同时,印度的记数法和天文知识,中国的冶金术也通过阿拉伯、拜占庭传到欧洲。在14-17世纪的欧洲反封建、反宗教束缚,复兴古希腊、罗马灿烂文化,提倡人道、人权,追求个性解放与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出国游学的学者、学生发挥了思想文化革新的先锋带头作用。

19世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美国派出上万名学生赴欧洲留学,将欧洲工业革命后的科学和文化思想移入北美大陆,促进了欧洲文化向北美大陆的传播,逐步形成了以欧美文化为主体的现代西方文明。

(二)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留学教育

中华文化可溯源至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黄河流域文化。商周时期,华夏文化范围已影响至甘肃的河西走廊。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首的教育家在游学列国的百家争鸣之中建立了中国的主流文化思想,儒家学说。到了唐朝,伴随着国力鼎盛,亚洲许多国家的学者云集长安,学习中国政治制度与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各国的文化。当时来自高丽、百济、新罗、日本以及吐蕃、高昌的留学生多达8000多人。

他们将中国的典章制度、文学和科学技术带回国,发扬光大,中国文化影响至整个亚洲。随着唐朝经济、文化与外交的繁荣,唐朝出使亚洲各国的官员、出国访问学习的学者也络绎不绝。中华文化不断地选择、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大举入侵中国,促使中国政界、知识界中的开明人士重新检讨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中西文化之长短。在比较中,清政府中的改革派认识到西方近代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长处,遂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公派留学生赴美国和欧洲有选择地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制造术和养兵练兵之法。此后,随着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又学习西方富国的实业科类。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留学生开始学习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内核民主与科学精神。西学东渐是近代留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近代留学生思想变更、中国文化更新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它带来了留学生群体本身的成熟,特别是思想的成熟;同时又肩负起了重新整合中西文化的使命。

出国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的科学与民主的文化革新运动。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除障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开辟了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文化政策从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本着主动吸收外国文化之精华的精神,积极向国外派遣留学人员,同时也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催生世界新文化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人类文化是从许多小区域文化向外扩散、传播和相互交融,逐步构成一个大区域文化,进而形成世界性的文化。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融汇中,学生、学者的跨地区和跨国界的学习、讲学,起到促进文化的传播、交融与创新的作用。

(三)当今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出国留学教育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体。发展出国留学教育和来华留学教育,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将有助于粉碎西方的中国文化威胁论与遏制中国的政策,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这是维护中国经济繁荣与世界和平的需要,也是催生世界新文化的需要。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格局下,真正的文化态度应该是适应文化开放的潮流和多元文化的状况,本民族文化要汲取一切外来文化之精华,不断地吐故纳新,熔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于一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种健全的民族文化精神。当今的文化开放,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传播复杂多样,并非只有留学教育一种途径,但大力发展留学教育仍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文化开放途径。因为作为文化传媒的留学生,是一种活媒体,较之电讯信息等死媒体,它具有更多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文化传播上具有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的同时双向性,并能通过主体的甄别、判断、选择等过程,对文化具有更好的比较、选择和融合作用。

中西文化要做和而不同。当前,如何保持和发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是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面临的更新课题。借鉴外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经验应当考虑中国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要摒除思维上的形而上学的缺陷。一些人在看待和处理先进的西方和经济落后的中国这一矛盾时,往往把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参照系定位在西方,单纯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必然导致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纯粹的拿来主义。如果一味的模仿某国教育,甚至提倡某国化,把本国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的民族性都给化掉了,则不足以取,也不可能行得通。中国虽然不断输入西洋文化并使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接轨,但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理应保持一些民族特色。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各种文化间的差异会逐渐消除或形成一种全球一致的文化,相反,文化的多样性还将长期存在并受到鼓励。中西文化有相融性,但在宗教观、人生价值观等方面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的,在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必然会产生某些碰撞,这是正常的。世界文化正是在各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撞击中得以发展。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