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2014-12-03 11:17:28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在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不断完善现有的培养模式:

首先,紧密依托学科优势,办出特色。

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以工科为主的理工科高校和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与综合性大学相比,理工科高校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具有多方面优势,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资源效用。一是依托学科优势,选优配强师资队伍,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通过高水平师资队伍的言传身教,理工科高校工程硕士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方面都具有先天优势,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有效打造知名品牌,形成名师效应,实现“名师出高徒”。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环节权重。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更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应用性、实践型课程的比重;在整体学分的分配上,增加实践学分,加大实践环节的权重,将长期理工科学科优势积攒的工程企业资源,转化为学生高水平的实践课程或实践机会。三是更好的落实双导师制度。在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政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大背景下,理工科高校通过发挥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企业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双导师制度。特别是注意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贴近国家重大装备项目课题、贴近企业工程实际的比例,体现出理工科高校在工程硕士领域的办学特色。

理工科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其次,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固化现有制度。

工程硕士虽然是未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趋势,符合社会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但由于培养时间相对工学硕士尚短,迫切需要不断完善现有规定,加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出台新的支持政策,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及时固化下来,保障工程硕士的良性发展。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出台支持政策规定。不仅需要在招生名额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还需要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予以保障。如在奖助学金评定、三助岗位核定等方面要逐渐与工学硕士衔接,保证更多的学生有经济能力承担工程硕士的学习。在培养过程中,通过成立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权力,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各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出工程实践特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大企业的话语权,让企业切实深入到人才培养的环节中。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教育机制还不是很健全,在法律法规层面上还没有关于各方权利义务规定的保障。二是建立符合工程硕士培养特点的奖助学金制度。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工程硕士和非工程硕士、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在奖助学金的政策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由于传统的非工程硕士学费较高,使得部分高校在利益驱动和惯性思维驱使下,将工程硕士的学费向工程硕士看齐,而奖学金却与工学硕士有较大差距,给工程硕士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学校要加快制定完善与工学硕士向对应的工程硕士奖学金制度,探索设立企业奖学金、扩大奖学金覆盖面的有效途径。三是探索推行年休制等制度。工程硕士的学习年限普遍在2年到2年半之间,其中有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环节。为确保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可以试行在寒暑假之外的年休制,时间在一个月左右。这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同时又不会耽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最后,要加强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质量保障体系涉及课程管理、学籍管理、学生工作、科研管理、学位论文和招生就业多个方面。不仅需要做好校内保障工作,还要畅通校外保障渠道,有些方面还涉及到两者的融合。一是要在原有机构中增设职能,负责工程硕士的管理。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工程硕士的工作量日益增加。虽然工程硕士在培养方案等方面与工学硕士有较大的差异,但考虑到管理的延续性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建议在原有的管理机构中增加岗位编制,或增加职能,负责对工程硕士的管理工作。二是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管理。需要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委员会或者类似学术委员会的机构,其中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监督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教学委员会在成员的构成方面,主要包括校领导、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及学生代表等。同时,学校要给这种监督活动设立一种反馈机制,以便于委员会成员及时反应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培养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方便教师学生进行实时操作和管理。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