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在职研究生在线咨询
  • 管理专业
  • 同等学力
  • 在职硕士
  • 在职考研
  • 在职研
    证  书:
  • 结业证
  • 毕业证
  • 学位证
授予学位: 教育学类硕士学位
专业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代码:040102
一级学科: 教育学类   二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

关于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2014-07-25 21:59:46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毫无疑问,当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这履需我们审时度势,重新思考和厘定在职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定位,有效地管理现有的学位点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尽快更新不合理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招生体制

从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定位来看,我们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两类:学术型和专业型。前者培养的是基础型、理论型专门人才,这也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主要的培养目标;后者偏重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训练,培养的是教育实践领域的专业人才,这是近几年着力发展的方向。无论从理论自身发展,还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这两类人才的培养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和考虑社会实际需求以及客观培养条件。从美国在职研究生教育经验来看,其学术型研究生数量只占巧%,专业型在职研究生占85%}'}。我国则与之相反,长期以单一学术型为主,专业型过少。虽然从1991年开始就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但发展缓慢,直到2010年所占比例才达到25%。从目前社会需求来看,一方而,经过这些年“跨越式”发展,学术型研究生早已饱和,严重过剩;另一方而,专业型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却不能真正满足社会需求。当前合理的改革方案是,应该逐步减少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扩大专业型在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这样一方而可以避免培养大量没有真正学术素养又不能适应就业需求的学术型在职研究生,减少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而又能满足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

为了更好提升专业型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就必须在认清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专业性和立足教育现实基础上,打破原有招生体系。在招生环节中,应该减少应届毕业生招生数量,扩大从中小学一线教师中招收的比例。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木专业学习者而言,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尤为重要。这样,他在学习时才能有更切实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更好地去思考课程与教学论问题。当前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师资正而临学历提升与专业发展的迫切诉求,因此,国家及地方在职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加强高校和地方教育部门合作,招收一定比例的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支持和鼓励他们脱产进修和学习,引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学位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现有师资条件卜,在职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审批和考核机制,防止学位点继续盲目扩张。有必要设立合理的淘汰机制,对考核不合格、力量薄弱、不能胜任在职研究生培养任务的学位点予以撤销,做到“有进有出”,形成良性竞争和淘汰机制。同时,社会有关部门和学术机构也要加强对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位点的监督和评估,不断提升学位点的质量和水平。目前虽然全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数量庞大,但这些学位点在导师队伍、学科实力、培养能力等方而差别较大,可以考虑引入一个分化机制或分流机制圈。尤其是那些具有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点的国内重点大学,可以进行精心建设,以博士生培养为主,以学术定位为目标;而那些师资力量薄弱、无博士点的在职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考虑应用定向为主。这种分流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竞争,也可以抑制许多学校的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高的定位和目标的倾向。

当前遴选和机制不合理造成了大量不具有相应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的人进入导师队伍,再加上考核和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成这些人“有进无出”,以致于很多人一旦成为导师,就容易失去进取心和自我提升的动力,导致学术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卜降,不能胜任导师职责。为了提升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就需要提高导师准入门槛,创新导师遴选机制,确保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导师队伍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指导能力;同时创设良好的氛围和学术环境,保证导师能真正潜心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从而保证导师“会导”和“精导”。当然,也要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对那些缺少责任心、知识结构老化、不思进取的导师应取消其指导资格,真正做到导师的“能上H}卜”。

(三)改进培养方式,强化专业特色

为了提升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还必须立足于专业特色和定位,引入新的培养模式。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开展合作培养。首先,要实现跨学科的合作。当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特别是学科方向)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基木分散在各相关院、系中,“各自为战”,这样封闭的培养模式造成在职研究生专业知识而比较狭窄。在今后改革中.在职研究生培养单位有必要重新修订培养计划.统整校内学科资源和导师队伍,打破封闭的课程体系,扩大校内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其次,要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高校之间资源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对提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之间合作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尝试“1+2”模式或"1+1+1”模式,把原来在一所学校独立培养变为两所或三所高校联合培养;也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譬如派在职研究生短期“互访”,请外校专家短期讲学,联合或轮流举办“研习班”等形式。再次,注重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实践性,决定了木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不能局限于理论学习,而必须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了解和接触教学实践,从教学实践中学习和研究。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论在职研究生培养单位,必须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研究基地。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应该有较多时间在中小学和课堂空间中观摩、调查、探究,以理论关照现实,学会分析和思考现实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高校除了要与外界加强合作之外,还应该注重自身优势的挖掘,在在职研究生培养中体现自身的特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在在职研究生培养中,没有特色也就没有真正的质量。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培养中不应该是统一的规格和模式,而应该是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长期以来,国内很多高校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学术传统,其导师群体在学术兴趣、研究专长等方而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特色和差异木身就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却往往容易被忽视,以致于我们很多培养单位所培养的在职研究生并没有显著区别。在今后改革中各有关培养单位应该充分继承自身的传统优势,挖掘现有资源,结合导师学术专长和自身地域教育实践,在教学培养、论文选题和实践调查研究等方而体现出鲜明特色,展现独特的培养风格,真正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坚守质量标准,注重过程管理

要提高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就必须抛弃“粗放型”的培养方式,严格质量标准。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在职研究生,必须对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严格管理。当前,虽然各个培养单位有相应的培养过程和培养环节,如制订培养计划、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术报告、教学实践等等,但执行不严,很多都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实。这是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卜降的重要原因。当前,除了要进一步规范培养程序和强化落实之外,我们认为可以突出以卜两点:

一是在在职研究生培养中引入分流和淘汰机制。所谓“分流制”,即在学术型在职研究生接受一定阶段的基木理论学习和训练后,通过严格的评估和考核,将那些具有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的在职研究生转为“学术型”,继续让其接受更专业和严格的学术训练,使其为进入博士生阶段做准备;同时,把那些缺乏学术志向和兴趣的在职研究生分流出去:一是提早进入就业市场;二是转为专业型,接受较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获得更多实践技能。

二是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把关。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终体现在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上。要提高论文质量,首先要强化导师的指导责任,真正贯彻“导师负责制”。导师是在职研究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监督检查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烙守职责和严格把关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鉴于目前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在职研究生论文写作中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抄袭等失范行为屡有发生,有必要强化导师的责任,督促其对在职研究生论文写作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加强其对在职研究生论文的质量管理。学位论文被认定为质量低劣甚至违反学术道德的,除了要对在职研究生进行严肃处理以外,同时还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导师责任,视情节严重程度,对导师进行一定的处罚,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其次,严把出口关,建立有效、有力的评审、答辩制度。提升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极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严把在职研究生出口关,创新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程序,尽量排除非学术因素对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的干扰,这是防止学位论文质量卜滑的最后屏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