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014-07-11 21:36:33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当前,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上沿袭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做法。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学术竞争的加剧,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考研人数迅速增加,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日益呈现出规模效应,社会对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和家长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无论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目前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清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有职业型和学术型两种。前者主要满足企业、政府和第三部门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后者主要满足大学和科研机构学术创新的需要。目前的情况是,很多研究型大学并没有对二者之间做出区分。由于目标定位不清晰,导致很多不科学的制度安排。比如在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毕业要求等方面缺乏针对性,使硕士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第二,在职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迅速增加,而在职研究生教育资源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扩大。高校扩招后,高校在职研究生招生人数显著增加,2003年为220007人,2004年为273002人,2005年为299583人,2006年为331489人。据教育部2006年统计,普通高校在校在职硕士研究生人数已达到868231人。从师资角度来看,全国在职硕士生导师总人数为144991人。师生比例达到1:16,人力资本供给明显不足。

第三,伴随着硕士在职研究生报考人数增加,在职硕士研究生生源呈现出新的特点。很多报考者并不是立志于学术研究,而是为了获取文凭,为职业生涯镀金。这些报考者中不乏官员和商人,为学术寻租提供了土壤。也有很多地方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怀着“二次革命的想法,试图通过考研提高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这些报考者常常没有工作经验,无法报考MBA、MPA等专业学位,只能选择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第四,在职硕士研究生招生标准单一,选拔缺乏多样性。目前,我国选拔硕士生要经过全国统一考试,还延续了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这一制度的弊端在于考试内容与选拔标准脱节,难以反映不同学科对人才的具体需要;选拔出来的往往是善于考试的人才,而不一定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给考生的激励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使得很多考生忽视知识积累和素质提高;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和分数标准统一,使得很多虽然偏科但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失去深造机会。

第五,在职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在职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动机是多样性的,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却是单一的,这就造成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针对性。比如,有些课程偏重理论,有的硕士生觉得学非所用,而有些课程缺少对国际学术前沿的介绍,使得很多立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吃不饱”。

第六,在职硕士研究生收费与资助政策不合理。目前,我国在职研究生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方式。其中,计划招收的“公费生”由国家下拨培养费,不仅学费全免,且每月还有基本生活费。在职研究生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现在却享受着“义务教育”的特权是不合理的。随着在职研究生人数的迅速增加,计划招生名额比例势必降低。由于对这部分稀缺资源的配置缺乏公平的标准,使得本该付费上学的享受了补贴,而一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被学费挡在门外。

第七,在职硕士研究生答辩制度不规范。答辩制度不能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设计,对于不同职业倾向的研究生,名义上使用统一标准,实际上降低了答辩要求。有些在职硕士研究生平时为了积累工作经验,疏于理论学习,毕业论文临时拼凑,答辩时求助人情关系。答辩淘汰率形同虚设,为数不少的研究生答辩是走过场。这一现象给在职研究生群体带来“不会不通过”的预期,降低了平时刻苦钻研的激励。

目前,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和研究生培养制度不合理。目标不明确导致制度安排不合理,制度安排不合理导致绩效不佳。研究型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国情,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成功经验。美国的在职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这与美国一流大学具有明确的使命和战略规划,以及能产生正向激励的制度安排密不可分。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