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职博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分析

2014-10-16 10:34:10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为何近年来博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有增无减,屡禁不止呢?这里认为造成当前博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不仅有研究生个人因素,也有学术制度原因,更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关于在职博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研究生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完善,过于追求量化指标
 
在研究型大学,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方可毕业,是促使博士研究生加强科研能力训练并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举措。这一措施在提高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使研究生学术领域涌现了大批的优秀成果。
 
但是,由于部分学生攻读博士学位是出于非学术目的,他们把攻读博士研究生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或者逃避就业压力的途径,因而在从事研究的学科方面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潜力,而且不具备足够的学术准备。在论文发表要求的压力下,这些学生不免表现出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倾向。有些学生不利用珍贵的在校时间努力提高自己,只想着怎样发文章,这种心态下做出的学问只能是低水平重复甚至是“剪刀加浆糊”。此外,我们知道,要做出一个好的、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没有较长的时间是不行的。特别是有些专业研究的周期较长,出成果很慢。若发表文章的压力过大,会导致博士研究生的注意力偏离科研创新而转移到发表文章上去。上述种种现象既冲击了博士研究生的整体学风又影响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社会各种负面影响因素的存在
 
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剽窃丑闻已使学术的神圣光环受到亵渎,涉嫌抄袭者从一般学校到全国名牌大学,从人文学科到自然科学界,不仅剽窃国外著作,对国外论著也毫不手软。甚至平时教授布置的小型论文、毕业设计有些学生都不愿动脑筋思考,而是临时从各种杂志中或互联网上东拼西凑。
 
部分研究生出现的这种学风不正,实际上是社会上的浮躁风气与商业上的投机心理对学术研究严重侵蚀的一种反应。面对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少数学者急功近利,企图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由于市场经济对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冲击,有些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远高于精神追求,于是出现了官学结合、商学结合等不良现象。另外,对违规事件的追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公开、不曝光,视规范为儿戏,也不同程度地滋长了校园学术腐败风气。正是社会各种负面影响因素的存在和蔓延,使一部分缺乏辨别真伪和是非能力的学生更难以把神圣的科学道德规范内化为一种信念,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也同样如此。
 
(三)研究生群体的学术道德教育薄弱
 
周济部长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演讲时强调研究生培养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在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明确导师的责任和权利,使研究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目前有些学科仍然存在导师少研究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招生多的导师,学生人数甚至达到30多个。导师压力很大,再加上自身的科研任务繁重,不能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指导学生,有些博士研究生一年也难得有几次与导师讨论的机会,更不用说进行个性化指导了。所以这些研究生的学术观和科学道德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己摸索和模仿。如果导师本人没有做好,那很容易在研究生中助长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甚至是弄虚作假的行为。
 
郑州大学教授郭英剑曾经说过:“我们的大学教育是不是还忽视了一个重要方面:学术教育,……没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要求学生遵守学术纪律,就成了一句空话。……甚至研究生,都没有能够受到良好的学术规范教育。”这正好暴露了我国高校各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中关于系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课程教育的空白。虽然目前各高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为博士研究生开设了如中英文论文写作(含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等课程或讲座,但是这只是有如隔革化搔痒,再加上博士研究生自身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对于这些课程设置的意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缺课率高。因此,大部分的博士研究生仍然没有得到系统的科学治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和塑造。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