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职博士培养质量导师制度的分析

2014-10-10 09:18:37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导师指导贯穿于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除了传授知识、从事科研活动外,导师的自身素质(包括学术素质和非学术素质)对于博士生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否严格,指导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因而制定完善的导师制度,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提高博士生质量的关键。

对在职博士培养质量导师制度的分析

 
现阶段,由于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一名导师带二三十个硕士生,再带近十个博士生也是屡见不鲜的,此外还要授课,做科研等,暂且不提导师的水平如何,单从精力上说就是无暇顾及的。导师对学生的管理是松散型的,有的导师甚至在毕业时都难以认全自己的学生,更无从谈及探讨和交流。上海市某名牌学校的9名博士生要求更换导师一事,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导师也应有严格的考核和评聘制度。
 
(1)改善导师遴选制
 
面对博士生数目快速增加的现状,目前应在不降低对博导学术水平要求的条件下,扩大其遴选范围,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和副教授都可以申请。博导资格的审查应着重看该教师近几年的学术活跃程度,如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及科研项目的层次和经费充裕程度等。与此同时,可以聘任社会名流、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博士生。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为了保证师资的多样化和高质量,坚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招聘教师,在这种机制下,哈佛大学诸多学科一直保持着举世公认的一流教师队伍。导师遴选制改善后,更多优秀的专家、学者成为博导,博导整体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数量也相应增加,从而缓解博士生招生人数快速增加带来的矛盾。
 
(2)加强导师责任制
 
导师对博士生的精力投入和时间投入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博士生教育水平高的国家之一,其有关研究表明,经常得到导师指导的博士生,完成论文的平均时间为3.4年,而3个月接受一次指导的博士生完成论文则需要4.4年,一年也难得接受一次指导的学生,完成论文的时间为5.8年。牛津大学所创立的导师制是基于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导师在每学期中,每周与学生见面一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教师与每一个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每一门课程都是如此。此外,从我国1999年开始评选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调查显示,高水平博士学位论文的产生,从选题、开题、文献检索以及写作等全过程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可以看出,导师的指导频率直接影响博士生出成绩的快慢和学位论文的质量。因此,导师的指导频率应具体化,规定导师与博士生应至少两周见一次面,定期对博士生的学习进行小结,并制定学习和科研计划。
 
(3)导师资格聘任制
 
建立严格公正的评审评价制度是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博士生导师队伍的基础。取消“导师终身制”,实行“年度考核制”,具体可以从工作量、培养过程等方面进行考核。工作量的考核包括每月指导博士生的数量和质量;过程考核包括培养计划的制定、选题、开题、查阅文献资料、直至学位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都应积极进行引导、指导和督促。此外,还可增设奖励机制,与博士生发表论文情况和科学研究进程直接关联。每年度对导师进行考核后,对不合格的导师公开批评,对连续考核不合格的应停止招生,取消导师资格。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