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职硕士培养模式多样化变革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2015-09-10 10:27:35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1、“固守多样化将有损于质量提高”的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我国在职硕士教育一直以在职硕士所达到的学术水平作为衡量在职硕士教育质量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这种观念和做法虽有合理之处,客观上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学术研究型大才。但在口前的现实情况下,仅将在职硕士教育定位于学术型与理论型,而“将培养目标的多样化视为新野蛮主义,顽固承袭传统,名义上是维护质量,实际上是为捍卫自己的传统特权,拒绝培养模式的调整与更新。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在实践中就容易导致以下两种倾向:一则使得我国在职硕士教育的学位类型和培养模式较为单一,抑制了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在职硕士教育发展,培养出来的在职硕士满足不了社会对高层次大才的多样化需求;_则出现对质量的片而理解,阻碍在职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影响着在职硕士教育整体(包括规模)的发展。质量除了水平高低这一衡量标准,还有一个针对性与适应性的问题。就2001年在职硕士扩招30%来说,如果这些学生都按照以往的培养模式去培养,那么肯定会存在质量与数量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与对立。反过来,如果改变传统做法,牢牢把握质量的针对性与适应性,而不是顽固、僵化地立足于传统培养“精英”的水平这一标准,则质量与数量之间就会形成相勺_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一方而,数量的扩大刺激质量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的增强,另一方而,质量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引发的质量多元化的确立,又为数量的扩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条件固定的情况下,数量的增长必然会导致质量的降低;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这种效应就不一定存在了。

2、“重蹈单一化”的操作误区

在我国在职硕士培养模式从“单一”向着“多样”的变革中,出现了新的“单一化”现象。一是在大力加强应用研究和应用型大才的培养的同时,有的培养单位漠视在职硕士教育的传统使命,忽视自身的特色,片而地利用扩大规模的大好机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应用型大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上,大有取代研究型培养模式而形成新的单一化模式的趋势。一是一些培养单位一方而重视传统培养模式作用的发挥,另一方而又强调复合型、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经验,新的培养模式沿袭着旧的培养模式的套路,导致“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因而,在处理“新”、“旧”培养模式的关系上,要持慎重的态度,以防陷入“新单一化”的培养模式之中。

3、“追求大而全”的发展误区

鲜明的个性是大学形象的重要特征,从校园环境、教风、学风到历史传统、学科设置都散发出“个性”的魅力。我国在职硕士教育近儿年在培养规格、类型、层次、科类等方而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在在职硕士培养模式由单一走向多样的过程中应强调两点:一是多样化不是平庸的多样,也不是“大而全”的代名词,而是富于个性、特色,充满竞争的多样化;一是多样化是指总体而言,而不是指某一局部而而俱到,它是由竞争中各自表现出来的个性相勺_适应、勺_补构成的多样化。但事实上,在“积极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许多在职硕士培养单位却渐渐淡忘了学校、学科的特色与形象,一味追求“大而全”,“无我”地追赶潮流,迷失了发展方向,培养出来的在职硕士千大一而,学科建设雷同。因此,大学在“多样化”的进程中,应当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不要追求“大而全”,应重点抓好最能体现学校自身形象的因素,如教育质量、办学水准、科研成果等。找准了突破点,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