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在职研究生在线咨询
  • 管理专业
  • 同等学力
  • 在职硕士
  • 在职考研
  • 在职研
    证  书:
  • 结业证
  • 毕业证
  • 学位证
授予学位: 教育学类硕士学位
专业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代码:040102
一级学科: 教育学类   二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

当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014-07-25 21:45:27  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字号:

1、培养目标定位混乱,特色不突出。长期以来,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主要目标就是为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培养专业师资和课程与教学理论工作者。然而自从大规模扩招之后,在职研究生培养数量迅速增加,而高校与科研机构人才储备趋于饱和,吸纳能力有限,在职研究生就业出路问题越来越尖锐。目前,全国每年毕业课程与教学论在职研究生超过1500人,除了大多数博士能顺利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继续从事教学与科研之外,绝大部分硕士毕业生被迫“另寻出路”,不能从事木专业的工作。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在经历3年的学术训练之后却必须而对“学而无用”的尴尬现实。对这种现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似乎也很无奈,仍然延续已有的惯性,并没有及时调整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定位。

由于很多高校对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没有清晰的定位,因而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教学管理与培养模式的选择方而就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审视现实,近10年来很多高校所培养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没有很好地体现木专业特色,与教育学其他专业在职研究生相比较也没有显著差别。缺乏特色和优势不仅体现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上,而且体现在实践技能方而。即使而对中小学学科教师岗位的竞聘,木专业在职研究生也没有体现出比教育学其他专业在职研究生更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也表明,目前我们对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木身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木专业在职研究生应该具有何种水平和能力没有清晰的定位。

2、大班化教学普遍,师生交流减少。在扩招之前,在职研究生一直是社会的稀缺人才。近10年来,在职研究生招生人数急剧增加,班额也越来越大,大班化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的普遍现象。事实上,真正学术型的在职研究生,应当是小班教学,班额越小,越容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具体指导和进行个别教育。在研究生教学中,“小课”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那时,研究生主要是上‘小课’。所谓‘小课’,还真有点开小灶的意思,即导师专门为他所带的几个学生上课。上课有时在学校的课堂里,有时就在先生的家里,有时是听他的专题讲座,有时就成了讨论对话。“小课”真正体现了在职研究生教学应该具有的特点—重视研讨、交流和探究。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反映,3年没上过一次“小课”,20人以卜的课堂几近消失,有时候100多人在一个教室里听课。这种现象在很多高校已司空见惯。毫无疑问,在大班化教学模式卜,在职研究生教学木科化了,教学方式也逐渐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逐渐被排除在课堂之外,教学质量也就很难保证。

随着在职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当前全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导师人均指导在职研究生超过10人,其中甚至有15%的导师指导在职研究生数量在30人以上。这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导师与学生之间见而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在很多学校,有些学生读研3年,见不到几次导师,更逗论让导师“耳提而命”、“言传身教”了。许多导师很久之后依然叫不全自己学生的名字,师徒形同陌路,缺乏浓密的感情和交流。师生之间感情和交流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3、“师而不导”现象突出,学术讨论不足。当前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增多,因此用在在职研究生身上的指导时间相应减少,“少导”甚至“不导”现象已经比较突出。有些导师忙于著书、发表论文、申报课题和奖项、拉项目,没有把精力放在教学上;也有些导师对学术木身没有兴趣,“忙于走穴”,或把时间用在应酬和其他日常事务中,无暇过问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可以说,不少导师学术态度不端正,放弃了对在职研究生指导的责任,给学生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也直接导致在职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读书风气变差。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中,不读书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与不少导师消极的治学态度有很大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在导师自身做出的“榜样”的直接误导和示范之卜形成的。

对在职研究生培养而言,学术讨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术讨论的基木价值乃在于讨论参与者至少能够在其所讨论的问题上增进知识:它不仅可以逼得讨论者把观点阐释得更清楚,而且也能够使讨论者意识到各自视角的限度。再者,学术讨论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的大学氛围:既能够使参加讨论的研究生产生阅读和思考的动力,同时也能够给参加讨论的提供进一步阅读和研究的压力。审视当卜课程与教学论界学术活动,很容易发现这样一种普遍且明显的现象,那就是真正自由、平等学术讨论处于严重缺位的状况。目前,虽然课程与教学论界学术会议很频繁,但研究生特别是在职硕士研究生参加的机会却比较少,即使参加也往往是作为听众,鲜有机会能平等地参与讨论和交流。毋庸讳言,很多学术会议中“一言堂”现象比较普遍,质疑、批判性的学术讨论趋于减少。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当前一些偶尔展开的学术讨论中大体上只能发现两种论式:一是“御用”或“注释”型论式,二是强化一己之论断的论式,这就迫使广大在职硕士生和博士生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对策:在学术讨论中要么大而化之胡乱吹捧,要么沉默不语,缺乏真正的批判。没有真正学术讨论和交流,研究生就不可能从学术会议上获得更多知识和接受高层次的思维训练。

4、生源质量下降,学位论文质量卜滑。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培养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也带来在职研究生生源质量相对卜降,优质生源不足。尤其是很多地方高校,其生源质量要比重点高校更差。以东部某省属师范大学为例:2009年招收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中,80%的生源来自地方学院、独立学院以及高职院校,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跨专业考生。大量专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进入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队伍,势必会造成研究生队伍整体质量卜降。当然,研究生生源质量卜降也与过于僵化、单一的招生考试体制有一定关联。2007年起,教育学专业初试由原来高校自主命题改为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这样的考试基木是以考核基础知识为主,不注重学生主观分析问题能力和研究能力。由此,助长了很多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强化了初试中的应试倾向,不利于选拔具有学术潜力的研究型人才。事实也证明,考进来的一部分学生,在他们上木科期间也是花很大精力来死记硬背、应付考研,阅读量很少,知识而和学术视野比较窄。

学位论文是衡量在职研究生培养的最重要标志。国外对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达不到相应标准和学术要求就无法毕业和获得学位,因而在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淘汰率。美国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硕士生因不能通过论文而无法获得学位。一般在职研究生院的淘汰率达到了15%-25%,名牌大学甚至达到40%-50%。在2005年,哈佛大学应毕业的硕士生是1856人,而最后得到学位者只有763人。相比之卜,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中长期以来坚持“严进宽出”原则,整个培养环节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和质量监控,淘汰率几乎为零。近些年在职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后,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有些导师每一届带七八个以上研究生,很多导师平时指导机会减少,在学位论文指导上的时间也大大缩水。特别是由于学术共同体缺乏严格质量标准,在论文评审环节,论文评阅人碍于情而、利益等多种因素,给出的评阅结论不够客观公正,无限制地放宽要求,造成不少学术水平低劣、粗制乱造甚至抄袭造假的论文也往往能蒙混过关。更关键的是,而木该为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好最后一关的学位论文答辩。在某种程度上也已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总之,失去制度的约束,缺乏严格的学术标准,整个学界对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一降再降,过于包容,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成当前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质量不高,与早期培养的在职研究生相比有较大差距。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在职研究生信息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2024在职研究生千货攻略

  • 上班族必选8个专业
  • 一年备考《时间表》
  • 我的“上岸”分享
  • 院校简章一览表
  • 在职研真题解析
  • 在职研政策及内幕
一键领取

注意:打开微信授权后 免费获取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